不同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寄生于动物(包括人)的肠道并可能感染多种哺乳动物和禽类,临床发病的病例多见于鸡\火鸡和鸭;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雏鸡发病率可达30%~60%,病死率很高,给养鸡生产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大肠杆菌是禽类肠道的常在菌,其密度为106个/g ,在幼禽,没有建立正常菌群的禽类及肠道后半段的数量要更高一些。该菌在饮用水中的存在常被作为粪便污染的指标。正常鸡体内有10%--15%的大肠杆菌是潜在的致病性血清型,肠道内分离的菌株与同一禽体心包囊内的血清型不一定相同。致病性大肠杆菌常通过蛋传播,造成雏鸡大量死亡,它在新孵出雏鸡消化道中的出现率要比孵出这些雏鸡的鸡蛋高,这说明大肠杆菌在孵化后迅速传播.种蛋感染的最重要来源是其表面被粪便污染,然后细菌穿过蛋壳和壳膜侵入。 垫料和粪中可发现大肠杆菌,禽舍中的灰尘大肠杆菌含量可达105--106个/g,这些菌可长期存活,尤其在干燥条件下。用水将灰尘打湿后,7天内可使细菌量减少84%--97%。饲料也常被致病性大肠杆菌污染,但常在饲料加热制颗粒过程中被杀死。啮齿动物的粪便中也常含有致病性大肠杆菌。
鸡胚和雏鸡的早期死亡:正常母鸡所产蛋内有0.5%--6%含有大肠杆菌。人工感染母鸡所产蛋中大肠杆菌含菌量可高达26%。从死胚分离到的245个菌株中,有43个菌株有致病力。若污染此种病菌时,正常卵黄囊内容物从黄绿色黏稠状变为干酪样或黄棕色的水样物。粪便污染的鸡蛋是最重要的感染来源。另外一些来源可能是由于卵巢感染或输卵管炎。雏鸡刚孵出时感染率增高,孵出后6天左右感染率下降。
鸡胚卵黄囊是最易感染的部位。许多鸡胚在孵出前就已死亡,尤其是在孵化后期,一些雏鸡在孵出时或孵出后不久即死亡,一直持续3周左右。1日龄雏鸡卵黄囊接种10个LA:K1:H7血清型菌休,可使雏鸡死亡率达100%。卵黄囊感染的雏鸡多数发生脐炎。存活4天以上的雏鸡或雏火鸡经常发生心包炎和卵黄感染,表明细菌从卵黄囊向全身扩散。此种情况下的鸡胚或雏鸡可能不死亡,仅是受感染的卵黄滞留及增重减慢。
感染的卵黄囊壁有轻度的显微病变,呈现水肿,囊壁外层结缔组织区内有异嗜细胞和巨噬细胞构成的炎性细胞层,然后是一层巨细胞,接着是由坏死性异嗜细胞和大量细菌构成的区域,最内层是受到感染的卵黄,有些卵黄内含有一些浆细胞。将蛋暴露于大肠杆菌肉汤培养物可人工复制出鸭的脐炎和卵黄囊感。育雏温度过低或禁食都要增加本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并发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感染、新城疫病毒(NDV)(包括疫苗株)感染和支原体感染的鸡常出现大肠杆菌呼吸道感染。很明显,受损伤的呼吸道对于大肠杆菌从呼吸道侵入极其敏感,由此导致的疾病称气囊病或慢性呼吸道疾病(CRD)。除气囊炎可以扩散至相邻组织外,也常见肺炎、胸膜肺炎、心包炎及肝周炎病变。偶尔也可见败血症后的病鸡发生眼球炎和输卵管炎及骨骼、滑膜感染。气囊病主要发生于4~9周的肉鸡,由此造成鸡的发病、死亡及加工时被淘汰而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大肠杆菌经气囊感染,很容易复制出无并发症大肠杆菌感染的病变。死亡主要发生在头天。如果耐过最初的感染,通常可迅速康复,但仍有一部分病鸡持续性厌食、消瘦,最终死亡。
感染IBV或NDV的病鸡也对大肠杆菌的易感性增加,且易感期出现的时间更早,持续时间更长。
易感气囊发生感染的最重要的来源之一是吸入污染有大肠杆菌的灰尘。鸡舍的尘土和氨气可使鸡的上呼吸道纤毛失去了运动性,从而使吸入的大肠杆菌易于增殖并导致气囊感染。
病理学:受到感染的气囊增厚,呼吸面常有干酪样渗出物,气囊内形成黄白色干酪物。最早出现的组织学病变是水肿和异嗜细胞浸润。
心包炎 大肠杆菌的许多血清型在发生败血症时常引起心包炎。心包炎常伴发心肌炎,一般在显微病变出现前有明显的心电图异常,心包囊混浊,心外膜水肿,并覆有淡色渗出物,心包囊内常充满淡黄色纤维蛋白渗出液。
输卵管炎 当左侧腹气囊感染大肠杆菌后,母鸡可发生慢性输卵管炎,其特征是在扩张的薄壁输卵管内出现大干酪样团块。干酪样团块内含许多坏死的异嗜细胞和细菌,可持续存在几个月,并可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大。鸡常在感染后6个月死亡,存活的鸡极少产蛋。产蛋鸡、鸭、鹅也可能由于大肠杆菌从泄殖腔侵入而患输卵管炎。
腹膜炎 大肠杆菌腹腔感染主要发生在产蛋鸡,其特征是急性死亡、有纤维素和大量卵黄。大肠杆菌经输卵管上行至卵黄内,并迅速生长,卵黄落入腹腔内时,造成腹膜炎。
急性败血症 有时从患类似于禽伤寒和禽霍乱的急性传染病的患病成年鸡,育成鸡和火鸡可以分离到大肠杆菌。病禽体况良好,嗉囊内充满食物,表明这是一种急性感染,病禽最有特征的病变是肝脏呈绿色,脾明显肿大及胸肌充血。有些病例中,肝脏内有许多小的白色病灶。存活禽显微镜下病变最初可见有急性坏死区,随后出现肉芽性肝炎。继发感染或慢性病会引起肝周炎,肝脏被黄白色干酪物包着。因大肠杆菌败血症常和呼吸道疾病有关,所以有发生心包炎和腹膜炎的趋势。火鸡感染出血性肠炎病毒后最易发生急性败血症.
全眼球炎 全眼球炎是大肠杆菌败血症不太常见的后遗症。一般是病鸡的一只眼睛积脓,失明,虽然有些病鸡康复。
大肠杆菌性肉芽肿(Hjarre 氏病) 鸡和火鸡的大肠杆菌性肉芽肿,是以肝,盲肠,十二指肠和肠膜肉芽肿为特征,但在脾脏无病变。此病虽然不太常见,但个别群体死亡率可高达75%。大肠杆菌有时可引起类似白血病的浆膜病变,肝脏可见有融合的凝固性坏死,可遍及半个肝脏。
肿头综合征 肿头综合征是鸡头部皮下组织及眼眶发生急性或亚急性蜂窝织炎。首次报道肉仔鸡发生该病是在南非发现的有关大肠杆菌和一种尚未鉴定的冠状病毒的联合感染。
禽蜂窝织炎 禽蜂窝织炎是一个炎性感染过程或IP,是感染肉鸡腹部的一种慢性皮肤疾病。其特征是皮下组织有块状异嗜性干酪样渗出物。病变常见于大腿与腹中线之间的皮肤。
肠炎 大肠杆菌引起的原发性禽肠炎很少,或者根本不引起。但最近从腹泻鸡中分离到肠毒源性大肠杆菌(ETEC)。
鸭大肠杆菌性败血症 鸭大肠杆菌性败血症的特征病变是湿润的颗粒状和大小不同的凝乳状渗出物,可引起小鸭心包炎、肝周炎和气囊炎。剖检死鸭时常有一股异味。肝脏常肿胀,色暗,被胆汗染色,脾肿大,色深。
鉴别诊断:其他许多微生物可引起类似于上述大肠杆菌引起的病变。滑膜炎关节炎也可由病毒、支原体、葡萄还应菌、沙门氏菌、念株状链杆菌及其他微生物引起。可从雏鸡和胚卵黄囊内单独或同时分离到多种微生物,如气杆菌、克雷伯氏杆菌、变形杆菌、沙门氏菌、芽胞杆菌、葡萄球菌、肠球菌以及梭菌。心包炎也可由衣原体引起,巴氏杆菌或链球菌有时也可引起腹膜炎。气囊炎也可由支原体、衣原体和其他细菌引起。急性败血症疾病也可由巴氏杆菌、沙门氏菌、链球菌和其他微生物引起,引起肝脏肉芽肿的病因很多,如真菌属和拟什菌属的厌氧菌。
治疗:大肠杆菌对多种药物敏感,如氨苄青霉素、氯霉素、金霉素、新霉素、呋喃类药、庆大霉素、碘胺间二甲氧嘧啶、萘啶酸、土霉素、多粘菌素B、壮观霉素、链霉素及磺胺类药物。美国养禽业近年来普遍采用氟喹诺酮类(恩诺沙星、沙洛沙星)来治疗大肠杆菌病。证明氟喹诺酮类对大肠杆菌病的治疗效果很好。预防和控制:
用灭活苗免疫种鸡,雏鸡在出壳后2周或更长时间对同源菌有被动保护能力。饲养无支原体家禽和减少禽类过多暴露于引起呼吸道疾病的病毒环境,可减少呼吸道感染大肠杆菌的机会。良好的畜舍通风状况可减少呼吸道损伤,减少病原菌入侵的机会。
以下因素也不应忽视:
1、颗粒饲料中大肠杆菌含量比粉料中的含量少;
2、啮齿类动物的粪便是致病性大肠杆菌的一个来源;
3、受到污染的饮水也可能含有大量的病原菌,但目前仍没有已知的能减少肠道内大肠杆菌的方法。采取饮用含有氯化物的水及密闭性的饮水系统(滴头)等措施可降低禽类大肠杆菌病的发生。减少大肠杆菌性气囊炎所带来的损害,接种来自有抵抗力的自然菌丛,可竞争性排除肠道内大肠杆菌的致病菌株,鸡败血支原体和/或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感染可诱发已受保护的鸡排出大肠杆菌。
粪便污染种蛋是禽群间致病性大肠杆菌相互传播的最重要途径。可以采取对种蛋产后2h 内进行熏蒸或消毒、淘汰破损明显有粪迹污染的种蛋等办法来加以控制。如果感染种蛋在孵化期间破裂,其内容物将成为严重的感染来源,特别是内容物污染操作人员及用具时,孵化前的蛋以污染尤其敏感,目前尚没有办法来预防孵化器和出雏器对病原菌传播作用。保暖和避免饥饿可提高感染小鸡的存活力,高蛋白饲料和提高维生素E水平可明显促进病雏存活力。
综合防治措施
针对发病情况,及时采取了以下措施进行处理,取得了良好效果。
1、防止水源和饲料的污染,重点防止水线堵塞通后的危害。粪便及时清理并消毒,饲料要少喂勤添,水槽要每天清洗。
2、加强饲养管理,鸡舍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保持空气流通,控制鸡群的饲养密度,鸡舍每天消毒。
3、用药时间占全天的一半时间,最好是用六个小时药,停六个小时,然后再用六小时。
4、管理方面:保证供水供料充足,确保病鸡能喝上水吃上料。
5、经喂药5天后病鸡开始好转,食欲逐渐恢复,症状逐渐消失。两个疗程后鸡群全部。
6、通过药敏试验,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对本场的大肠杆菌最为敏感。全群用0.01%丁胺卡那霉素混合饮水,连用5天,站立不起的鸡适当晒太阳并喂给乳酸钙。
7、全群饮用0.05%维生素C、5%葡萄糖凉开水,同时0.1%多种维生素拌料。尽而提高鸡群对本病的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