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白血病、肉瘤病群是指由反转录病毒属的成员引起鸡的各种能传播的良性和恶性肿瘤。一种是禽血管瘤,为皮肤和内脏器官表面出现血管瘤,该型发病率近年来有增多的趋势,皮肤血管瘤在一些地方已成为多发病,血管瘤一旦破裂出血,就会血流不止,直至死亡,给养鸡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第二种为内脏器官组织广泛性淋巴细胞增生为特征的肿瘤性传染病;第三种是骨硬化病,临床上偶有发生,且公鸡发病率较母鸡要高。
1 流行特点
病鸡和隐性感染鸡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带毒鸡可通过水平传播(传播率低,需要密切接触)和垂直传播病毒(阳性鸡的病毒经卵传播率为1%~25%,平均5%)。健康鸡通过消化管、呼吸道,可视黏膜及种蛋感染。
1.1 血管瘤
蛋鸡及肉鸡不分年龄段都会感染发病,但以120~350日龄散发为多,淘汰及死亡率约8%。
1.2 内脏肿瘤型
所有日龄鸡均可感染,日龄越小越易感染。发病日龄一般大于14周龄,通常在30周龄或以上。感染率可高达60%,发病率通常为5%,高者达20%,死亡率1%~2%。
1.3 骨的硬化病
大部分病例是在2~3月龄以后才发生,本病的发生率很低。
2 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较长,出生后自然感染鸡的潜伏期一般在14周龄以上(如在胚胎期感染,部分雏鸡可于1~2周龄时发病死亡),其主要症状为:
2.1 血管瘤型
血管瘤常单个发生于皮肤上,有的鸡群病初开始出现头部、颈部、胸部、翅膀、脚趾部等处,形成比皮肤表面较为隆起,呈黄豆大至小指肚大的血泡,血泡呈暗红色,进而形成火山口状肿瘤,有时肿瘤自溃而流血不止,直至死亡,所流出的血液粘附在破溃血管瘤周围的羽毛上,病鸡无元气,食欲减退,沉郁、绿便,鸡冠褪色,直至死亡。大群鸡产蛋率降低,淘汰率及死亡率约8%。
2.2 内脏肿瘤型
病鸡消瘦,冠髯苍白、萎缩、衰弱,羽毛凌乱,腹部明显膨胀,卧地不起,肝和法氏囊的肿大从泄殖腔常可被触及,200日龄左右的母鸡开始出现零星死亡,死亡率1%~2%。
2.3 骨的硬化病
2~3月龄的鸡,跖骨中段开始增生膨大,像穿上“靴子样”,有的似“皮皮虾样”,随着病程的延长,病鸡站立不稳,采食困难,瘦弱而死。
3 剖检病变
3.1 内脏肿瘤型
主要病理变化特征是内脏多种器官,包括心脏、肝脏、肺脏、肾脏、法氏囊、性腺、肠管等形成弥漫性或结节性肿瘤病灶,尤其是在肝、脾、肾和法氏囊的肿瘤较为普遍,而且比正常的体积明显增大数倍,特别是肿大的肝能够覆盖整个腹腔,故又简称“大肝病”,各内脏器官的肿瘤表面灰白色光滑,少数见有肿瘤结节病灶。
3.2 血管瘤型
内脏血管瘤主要病变在心脏、肝、肺、卵巢、脾、法氏囊等器官表面;有的在腹腔内可见1~10毫米大的单发或密发血泡或血凝块;有的患鸡脾脏苍白,上面布满血管瘤;有的在肌胃、肠管、肠系膜上可见密密麻麻的血管瘤。
3.3 骨的硬化病
脚和双翼及全身的骨骼都会肿大,管状骨肥大较为明显,此系外骨膜异常性造骨,再被成熟骨添加在外骨膜所致,此时骨髓腔变狭小或消失。
4 诊断
应注意与马立克氏病进行鉴别,马立克氏病的发病特点是:(1)发病日龄集中在60~150日龄;(2)发病率一般在5%~80%;(3)法氏囊通常萎缩;(4)神经干尤其是坐骨神经干、虹膜、皮肤、肌肉会形成肿瘤,但皮肤肿瘤不会出血,更不会血流不止。
5 防制
本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本病具有垂直传播性,先天感染耐受鸡是重要的传染源,所以疫苗免疫对本病防制的意义不大,目前也无疫苗可用。所以,引种时的严格检验和减少种鸡群的感染率及建立无白血病种鸡群,是防制本病的最有效措施。
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K3粉、维生素B12粉给鸡群饲喂,连续应用15~20天,可明显减少发病率和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