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我国养鸡发达地区,鸡群中普遍存在一种以腹泻、粪便中含有没有消化好的饲料或呈柿红色粪便;采食量下降、生长缓慢或体重减轻、色素沉着障碍、软脚、脱水、饲料报酬下降;同时剖检肠道内有西红柿样内容物等为特征的疾病。目前此病流行呈上升趋势,虽然死亡率不高,但造成的隐性经济损失巨大,而且被养殖户误以为是“消化不良”或误诊为小肠球虫。据有关学者调查研究表明,此病是由多病因导致的一种综合症,此病在山东被养殖户称为“肠毒”,因此病为多病因所致,暂且称为“肠毒综合症”。
一、主要病因
1、小肠球虫感染:虽然该病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但小肠球虫的感染是其主要的病因之一。鸡群在20-40日龄时多发小肠球虫,主要是因为球虫在垫料和粪便中卵囊数量明显增多,导致此阶段球虫的严重感染,特别是艾美尔球虫的严重感染是导致本病危害加剧的重要原因。由于小肠球虫在肠黏膜上大量生长繁殖、导致肠黏膜增厚,严重脱落及出血等病变,几乎使饲料不能消化吸收,同时对水分的吸收也明显减少,尽管鸡大量饮水,也会引起脱水现象。
2、病毒感染:许多病毒感染都可成为肠毒综合症发生的诱因之一。如呼肠弧病毒,它引起的肠炎可损害肠道吸收功能。感染呼肠弧病毒的仔鸡典型症状为发育不良、生长停滞及腹泻等,此外还有腺病毒、冠状病毒等。
3、细菌感染:在小肠球虫感染的过程中,小肠球虫在肠粘膜细胞里大量繁殖,耗费大量的氧,导致小肠粘膜组织产生大量乳酸,使肠道PH值严重降低,由于肠道PH值的改变,肠道菌群发生改变,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大量繁殖,特别是大肠杆菌,沙门氏菌、产气夹膜杆菌等趁机大量繁殖,球虫与有害菌相互协同,加强了致病性。
4、电解质大量丢失:球虫和细菌大量快速生长繁殖,导致消化不良,肠道吸收障碍,电解质吸收减少。同时,由于大量的肠粘膜细胞迅速被破坏,使电解质大量丢失,会出现生理生化障碍,特别是钾离子的大量丢失,会导致心脏的兴奋过度增加,这也是肉鸡猝死发病率明显增多的原因之一。
5、毒素的影响:外来的毒素可能存在于饲料中,也可能存在于饮水及饲料的副产品成分中,如黄曲霉素。体内的毒素是指在发病过程中,大量的肠上皮细胞破裂,在细菌的作用下发生腐败分解,以及虫体死亡、崩解等产生的大量有毒物质。这些有毒物质被机体吸收后发生自体中毒,在临床上出现软脚、嗜睡、昏迷、衰竭、死亡等临床症状。
6、饲料中维生素、能量和蛋白质的影响:饲料营养越丰富,发病率越高,症状也越重,而品质较低的饲料相对发病率较低。这是因为在球虫细菌的混合感染中,大量的能量、蛋白质和部分维生素促进二者大量繁殖,加重症状。
二、流行特点
在养殖发达地区,无论是地面平养还是网上平养,无论是肉鸡还是蛋鸡都普遍存在此病,此病多发于20-30日龄的肉鸡以及20-80日龄的蛋鸡,一般来讲地面平养的发病早一些,网上平养的发病晚一些。密度过大、湿度过大、通风不良、卫生条件差的鸡群多发,症状也较严重,治疗效果较差。饲喂优质饲料发生该病的机会大、症状也较严重。与此相反,品质较低的饲料发生的机会少,症状也轻,此病一年四季均可见到,但以夏、秋两季多见。
三、临床症状
本病发病初期,鸡群无明显的症状,个别鸡只出现粪便变稀,不成形,粪便中含有没消化的饲料,随着时间的延长,整个鸡群中大部分鸡只开始腹泻,有的水泻,粪便变得稀薄,颜色呈西红柿样,或呈浅黄色,持续2-3天后,鸡群采食量明显下降,如不及时治疗,将导致鸡只发育不齐、软脚,嗜睡,个别鸡只后期出现尖叫,乱窜,突然倒地,伸颈张口,双脚向后伸直,腹部着地,呈“腹痛式”瘫痪死亡。
四、防治措施
1、实行严格的管理及消毒制度,减少应激因素,如高温、寒冷,密度过大,通风不良,突然换料等。水槽、料槽,要定期清洗、消毒,饲料做好防潮、防霉等。
2、给予足量的维生素和亚硒酸钠VE,增强鸡群的抗病力和抗应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