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白血病是由反转录病毒科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群引起的禽类多种肿瘤性疾病的统称。其特征是在成鸡中缓慢发作,持续性低死亡率和法氏囊、内脏器官(特别是肝、脾、肾)发生肿瘤性病变。
病原学
禽白血病病原为反转录病毒科禽白血病/肉瘤病毒,单股RNA。鸡群中引起肿瘤的禽白血病病毒可分为A、B、C、D、E和J亚群。因本病毒囊膜上有较多的脂类成分,故脂溶剂(乙醚)和洗涤剂能破坏其感染性。对温度敏感,对热抵抗力弱。J亚型是近年从肉鸡分离出来的肿瘤性传染病,与其它亚群的白血病病毒有很多不同,故单独命名J亚群。
流行特点
1. 本病潜伏期长,传播缓慢,发病持续时间长,一般无发病高峰。本病感染虽很广泛,但临床病例的发生率相当低,一般多为散发。多发生在16周龄以上的鸡。病死率为3-5%。
2. 本病的传染源是病鸡和带毒鸡。后天感染的鸡带毒排毒现象与鸡的年龄有很大关系。年龄越大,排毒带毒现象越低。雏鸡在2周龄以内感染这种病毒,发病率和感染率很高,残存母鸡产下的蛋带毒率也很高。4~8周龄雏鸡感染后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大降低,其产下的蛋也不带毒。10周龄以上的鸡感染后不发病,产下的蛋也不带毒。
3. 鸡白血病病毒有两种传播方式:经蛋垂直传播;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发生水平传播。主要以垂直传播方式为主。
4. 鸡群继发其它疾病和某些应激因子,对白血病发病率有一定影响。饲料中维生素缺乏、内分泌失调等因素可促进本病的发生。
临床诊断
1. 发病后表现为精神不振,鸡冠萎缩、苍白、有的发绀,食欲减退,消瘦,排黄绿色粪便。有的翅膀羽毛囊出血。
2. 腹部常膨大,羽毛有时被尿酸盐和胆色素沾污。
解剖学诊断
1. 白血病能引起各种不同组织的肿瘤,主要为B淋巴细胞瘤。
2. 肝肿大,为正常肝的数倍,俗称“大肝病”。灰白色细小的肿瘤布满整个肝脏,使肝脏肿大并褪色。
3. 脾肿大,紫红色的切面可见灰白色肿瘤结节,肿瘤组织有时向脾的表面隆起。
4. 法氏囊内皱褶肿大坚实,有凹凸不平的白色肿瘤。法氏囊肿瘤是本病的最典型特征,也是与马立克氏病最主要的区别。
防治措施
1. 建立有效的生物安全体系(参考鸡场生物安全的建设),同时强调两点:
1)减少种鸡群的感染率和建立无白血病的种鸡群是控制本病的最有效措施。定期检测,淘汰阳性鸡,特别是外来引进鸡种更要严格隔离检测,避免引进种鸡的同时带入本病。
2)鸡场的种蛋、雏鸡应来自无白血病种鸡群,同时加强鸡舍孵化、育雏等环节的消毒工作,特别是育雏期(最少1个月)封闭隔离饲养,并实行全进全出制。
2、本病主要为垂直传播,病毒型间交叉免疫力很低,雏鸡多呈免疫耐受,对疫苗不产生免疫应答,目前无有效的疫苗和药物。本病一旦传入鸡群,很难根除。
3、发病的鸡无很好的治疗方法,只有淘汰。改善饲养管理,防止其它疾病的继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