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传染性腺胃炎的发病对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尤其是对肉鸡的危害。发病重者无奈之下淘汰,发病轻者治疗有效果但容易复发。也给广大兽医工作人员与药物研发部门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前几年发病主要集中在天气较为暖和炎热的季节,去年除了在这些季节比较明显,一直持续到冬天还在发病。此病主要几种在东北地区与华北与华中地区,我国西南地区发病不明只有零星散发。虽然对这个病谈了又谈,今天我还想与广大业内朋友分享一下我个人对本病的了解。
本病是以雏鸡腺胃肿胀,拉稀,生长发育不良,鸡冠和胫部苍白,羽毛生长不良,腿软、运动障碍等多种临床症状的疫病。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1)该病发病早,易反复,前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后期因内脏多个器官衰竭而死亡。
(2)耐过鸡呈现严重的生长抑制,出现大量„僵鸡‟,采食量低下,鸡群大小不均匀,饲料便等。
腺胃炎是由多种因素(诱因+病因)共同作用导致的腺胃功能及结构发生改变的一种症状,2007年世界禽病大会专家就该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病原一直没有确切的认定,但在所有发生腺胃炎的鸡群中都能分离出病毒,所以暂定名为“病毒性腺胃炎”。
流行病学 大量调查表明,该病已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发生是一种传染性疫病,主要发生于商品肉用仔鸡,蛋鸡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病,疫病的发生与鸡群的生长速度密切相关,生长迅速的重型肉鸡发病较多。日龄和发病的严重程度也密切相关,日龄愈小,感染率愈高。
1日龄时受感染的鸡,发病率较高,
3日龄时即可见生长受抑制,时间持续1月以上。
1~3周龄内可见典型的黄色至橙咖啡色伴有粘液的粪便,
3周后可见胫骨和肋骨畸形。
7日龄时受感染的鸡,发病率则相对下降,虽然也出现全身症状和腹泻,但不发生骨骼异常。
14日龄以上的鸡感染则很少发病。
典型病鸡和带毒鸡是主要的传染源,病毒主要从肠道排出,通过污染的鸡舍、饲料和饮水,经消化道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