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在一个地区或鸡场一旦发生则很难彻底消灭,水平传播迅速。曾报道将1~3日龄健康雏鸡放入病鸡群中,很快发生同居感染,出现明显症状。通常发病率为5%~20%,至6~14日龄死亡率可达15%左右,发病率和死亡率与饲养管理条件关系密切,管理好的发病和死亡较轻,管理差的,死亡和发病比较严重。
1.流行特点
①可在不同品种的肉鸡和蛋鸡中传播,肉鸡比蛋鸡严重;蛋雏鸡比青年鸡发病多且严重;发病多集中25至60日龄。
②蛋鸡发病病程两周左右;发病后5-8天为死亡高峰;发病死亡率3-30%;单独发病死亡低,继发其他疾病死亡增加。
③四季均可发生,夏秋季严重;易感鸡群传播快,非易感鸡群水平传播差;存在诱因发病严重。
2.发病原因
(1)非传染性因素
①日粮中所含的生物胺(组胺、尸胺、组氨酸等)日粮原料如受细菌分解的鱼粉、豆粕、维生素预混料、脂肪、禽肉粉和肉骨粉等含有高水平的生物胺,这些生物胺对机体有毒害作用。
②饲料条件饲料营养不平衡,蛋白低、维生素缺乏等都是该病的诱因。
③霉菌毒素镰孢霉菌产生的T2毒素具有腐蚀性,可造成腺胃、肌胃和羽毛上皮黏膜坏死;桔霉素是一种肾毒素,能使肌胃出现裂痕;卵孢毒素也能使肌胃、腺胃相连接的峡部环状面变大、坏死,黏膜被假膜性渗出物覆盖;圆弧酸可造成腺胃、肌胃、肝脏和脾脏损伤,腺胃肿大,黏膜增生,溃疡变厚,肌胃黏膜出现坏死。
(2)传染性因素
①鸡痘尤其是眼型鸡痘是诱发腺胃炎的重要原因。
②不明原因的眼炎如传支、传喉、各种细菌、维生素A缺乏或通风不良引起的眼炎,都会导致腺胃炎的发生。
另外,一些垂直传播的病原可能也是该病的诱因,如网状内皮增生症、鸡贫血因子、马立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