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霍乱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禽类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是一种侵害家禽和野禽的接触性疾病,又名禽巴氏杆菌病、禽出血性败血症。该病常呈现败血性症状,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但也常出现慢性或良性经过。禽霍乱的特征是急性病例表现败血症,常有剧烈腹泻,病死率极高;慢性病例表现为冠、肉髯水肿、关节炎等。
流行病学
禽霍乱可侵害所有的家禽及野禽,鸡鸭最易感染,鹅不太易感染。患禽及带菌禽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及呼吸道感染。该病发生虽然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闷热潮湿天气里比较容易发生该病。
临床症状
该病为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也常出现慢性或良性经过,因此临床上可分为三中类型。
最急性型 该型常见于流行初期,开产的蛋鸡居多,可以说,在几乎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发病,倒地、挣扎、拍翅、抽搐、迅速死亡。
急性型 该型是最为多见。一般患禽精神沉郁,不愿走动,呆立。羽毛松乱,缩颈闭眼,常有腹泻,粪便呈灰白色、黄白色或绿色,体温升高至43-44度。食欲下降,甚至是废绝,喜饮。呼吸困难、口鼻流黏液性分泌物。鸡冠和肉髯青紫色,后期发生衰竭,昏迷而死亡。
慢性型 主要症状为鼻孔流出少许黏液,食欲不振,经常腹泻,关节肿大,跛行,闭目昏睡,口鼻流出黏液,呼吸困难”。
解剖病变
解剖后,可以发现病鸡皮下、腹腔浆膜有出血点;肝脏肿大呈棕红色,质脆,表面有灰白色针头大小的坏死点;肠道出血、发炎,尤以十二指肠最为严重,肠内空腔含有血液,黏膜红肿,有多量出血点或出血斑;心外膜和心冠脂肪有多量出血点;心包内有多量淡黄色液体,心肌和心内膜有出血点,肺充血或出血。
防治措施
加强鸡群的饲养管理,平时严格执行鸡场兽医卫生防疫措施,以独立的圈舍为单位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
发病疾病后,立即采取治疗措施,有条件的地方应通过药敏试验选择有效药物全群给药。磺胺类药物、氯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恩诺沙星、喹乙醇均有较好的疗效。在治疗过程中,剂量要足,疗程合理,当鸡只死亡明显减少后,再继续投药2~3d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对病死禽进行无害化处理,立即将患禽隔离。对禽舍、周围环境及用具进行消毒处理。
对常发地区或鸡场,可考虑应用疫苗进行预防,由于疫苗免疫期短,防治效果不十分理想。在有条件的地方可在本场分离细菌,经鉴定合格后,制作自家灭活苗,定期对鸡群进行注射,经实践证明通过1~2年的免疫,本病可得到有效控制。
待疫情稳定后,可全群用禽霍乱菌苗进行预防接种。一般从未发生本病的鸡场不进行疫苗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