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兽医临床上或中兽医原书籍中众医者们对脾胃病机论之甚详,而对大小肠的病机理论及证候,特别是小肠病机谈之较少,因此,笔者多年来对小肠病机理论及其证候规范化进行初步探讨,不仅是兽医临床的需要,而且对发展中兽医学的病机和证候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1 小肠病机特点的论述
1.1 阴阳失调型
从中兽医学的阴阳学说的观点来看,任何脏与腑都离不开阴阳的存在。小肠亦阴阳而又有阴虚或阳虚。小肠虚寒是临床上常见的病机,虚寒皆为阳气虚所致,故小肠虚寒证既为小肠阳气虚所致。小肠既有阳气,则必有阴液存在,既有阳气虚,则必有阴分虚。但医者们习惯上一般不提小肠阴虚,而从小肠的津亏或小肠液枯涸来述其阴虚病机。小肠阳虚(虚寒)多由脾肾阳虚,失于温煦;或过施苦寒之品,或寒邪直中小肠所致。小肠阴虚(津亏液涸)多由脾胃阴虚,不能下及、脾即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则也不能为小肠行其津液。至此小肠有燥热或积热,或湿热蕴积,均可耗伤其阴液。出现粪便秘结或排粪迟滞难下症状。《脾胃论》曰:“大肠主津,小肠主液,大肠受胃之营气,乃能行津液于上焦,灌溉皮毛,充实腠理。若饮食不节,胃气不及,大小肠无所禀受,故津液涸竭焉”。家畜由于饲养管理不善、饥饱不均造成消化功能紊乱,是小肠亏竭的主要病理变化的原因,而且其形成与胃气、营养不足有着密切关系。
1.2 升降失职型
小肠气机以通为顺。若气机不得通降,则可引起小肠气机阻滞,出现清浊不分、腹胀腹痛。然小肠之气主降,是相对而言。确切的讲,应是降中有升,升中有降之理。其气不降而为患。降之太过或不及亦为病。升降分字来讲,其“升”是为了保证“降”的功能正常发挥,使其不致降之太过。小肠之气通降,气机通畅而为顺,故家畜不为病。若只降不升,胃所受纳,小肠所受盛的食糜,水谷之精气,须臾即下。小肠的消化,磨运、吸收怎能在一定的时间内来完成呢?所以说,小肠之气虽主降,而降中有升。小肠之气的这种“升”的作用与脾气是密切相关的,可以说它是辅佐脾气而完成脾的升清功能。倘若没有小肠的降中有升,则脾气之升就体现不到小肠这一具体脏器上,也就不能完成其升清之作用。可以说脾气从总体来讲就是统帅,是五脏之母,后天之本,是控制、协调的枢纽。而小肠的降中有升,是从本腑的角度来配合完成脾气之升的。
小肠失于通降不能受盛,分清泌浊,则可导致宿食、水湿、积热等病理产物形成和蓄积而出现腹胀、腹痛、肠鸣、泄泻等病证。小肠之气降之太过,水谷不得化生、吸收,可致泄泻。完谷化,久之不仅可致脾气衰惫、下陷,气血双亏,甚至可致脾肾两虚,生化无源。水谷之精微贫乏,导致全身衰竭的症状。
1.3 寒热交错型
小肠之热,多由风、寒、暑湿、燥侵于小肠而化热为患,邪热郁于小肠,气机失于通降,导致腹泻或便秘;邪热均伤血络,迫血妄行,导致便血。《素问》曰:“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病,瘅热焦竭,则坚于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寒邪可直中小肠,形成小肠寒实证。又因中阳虚而寒从内生,出现小肠虚寒证,其化物、分清泌浊的功能失调,水谷不得聚集、变化、吸收,而出现肠鸣、泄泻、腹痛等。小肠之寒热可相互转化,或寒热夹杂为患。寒热错杂,互相搏结,影响肠道气血运行,而出现腹胀满、肠鸣等症。
1.4 气机郁滞型
六腑是满而不实,以通为用为顺,小肠属腑,故亦以通顺。各种内外致病因素作用于小肠,均可致小肠气机阻滞。如风、寒、湿、热等外邪侵犯小肠,或实热、积食、湿滞浊邪,瘀血、虫积及其异物等病理产物阻滞肠道,皆可引起肠道气机阻滞。同时,小肠虚寒化物失常。导致郁滞中生;或寒湿内生,郁而化热;或外邪乘虚而入,内外合邪并侵,腑气不通,均可导致小肠气机阻滞而出现多种病证。此外,热邪耗伤肠道津液,或久病气血亏损,阴阳失滋,肠道失于濡润,而滞涩不行或通行不畅,其功能不能正常进行,亦可兼见小肠气机失畅一系列的症候。
1.5 出血瘀血型
1.5.1 小肠出血 是指小肠的出血证。便血在兽医临床上是小肠出血证的主要表现。引起出血的病机有虚实寒热及六淫诸端,如小肠积热,或湿热,灼伤肠络;或小肠虚,血行不畅;或瘀血阻滞肠道及其它病邪致使的血不归经,均可导致便血的发生。然而小肠出血,属于运血的范畴,湿热与寒湿均可导致出血的发生
1.5.2 小肠瘀血 多由小肠气机郁滞,日久波及血分所引起;亦可由热邪灼伤阴血,血受熏灼而成。同时,脾虚失司而不能统摄。血不归经或走离经络而外溢,离经之血不得消散而致于小肠;或寒凝小肠,脉络拘急拘紧,血流不畅;或小肠津液亏损,阴虚生热,热邪煎熬津液,血液粘稠,难以流行;或湿浊阻滞小肠,气机失宜,阻于血络,皆可致血滞成瘀。小肠瘀血为小肠久病,在气血阴阳亏虚的基础上兼见者居多,且小肠出血,离经之血瘀滞。也可形成瘀血,瘀血形成,又可使出血不止,出血日久,或出血过多,又可导致气血俱虚。
1.6 水湿阻滞型
水湿(痰饮)作为一类重要的病理产物,其生成与脾肺肾三脏功能失调有着密切关系,而以脾肾功能失调占主导地位。而小肠功能障碍,或肠蠕运无力亦为湿邪浊饮内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通常所言的湿困脾土之证,实际上有相当部分与小肠功能有着很大的关系。湿浊阻于小肠可见肚腹胀,大便或溏或秘或粘稠不爽,呈发酵样。无论是外湿内湿,皆可导致小肠为病,湿热或寒湿阻于小肠,可致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等。
2 小肠证候探讨鉴于上述对小肠病机特点的研究和认识,不难看出,小肠病机是非常复杂的。
其证候也是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在兽医临床上应广泛搜集资料、结合临床的发病特点,特别是借用现代医学和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深入开展对小肠证候的研究和探讨,使小肠证候系统化、条理化、规范化,以适应兽医临床的辨证论治的需要。笔者在30余年的教学和临床实践中研究探讨的基础上初步提出小肠的几种证候供同道们参考。
2.1 小肠实热
家畜表现口干口渴,口舌生疮,烦躁不安,食欲减少,尿短赤,粪干燥,或秘结,或便血,肚腹胀满,腹痛甚者拒按,舌质红苔黄厚,脉滑数。
2.2 小肠湿热
家畜临症表现为食欲不振,肚腹胀满,疼痛,粪粘稠、臭秽,下而不爽,肠鸣,口干但不欲饮水,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而厚,脉濡数。
2.3 小肠气滞
患畜表现食欲时好时坏,肚腹疼痛、胀满,胀痛随矢气而稍减,在劳役或运动时腹痛腹胀稍增加,舌苔薄白,脉弦。
2.4 小肠瘀血
家畜表现食欲减少,反刍、嗳气增加,触之肚腹疼痛敏感、躲闪,腹胀腹痛,粪色黑,或见便血,舌质暗紫色,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2.5 水湿留小肠家畜表现肚腹肠鸣,沥沥有节,食欲减少,腹痛时口涎增加,肢体沉重,行走缓慢无力,舌淡苔白滑,脉滑。
2.6 寒热失调
家畜表现食欲减少,腹痛虚胀,时轻时重,喜暖喜按,遇风寒颤,粪干燥,或干稀交替出现,尿短赤,舌苔黄或黄白,脉弦数。
2.7 小肠津亏
家畜表现肚腹隐痛,有灼热感,食欲不振,反刍兽鼻镜干燥,或鼻汗时有时无,且汗不成珠,口干口渴,机体消瘦,毛窄无光泽,四肢倦怠,行走无力,排粪迟滞难下,舌质红、少津、苔少,脉细数。
2.8 小肠虚寒家畜表现食欲减少,肚腹疼痛,肠鸣,精神不振,口涎增加,喜温暖喜按,毛窄无光泽,机体、耳、鼻、四肢末梢不温,倦怠乏力,粪色淡,稀薄,尿清长,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3 小结
在现代兽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在诊断治疗家畜疾病时,要打破旧的诊断治疗传统观念,在观念上根本转变,也给中兽医学的理论及防治提出了新的问题,必须认真总结以往工作,及时调整科研思路,为中兽医理论与治疗方面寻找新的切入点。尽管目前中兽医学研究方面尚存在很多困难,但是只要我们在正确思路的指导下,踏踏实实地开展教学和兽医临床科学研究工作,逐步探讨家畜小肠疾病的更深层次的基本病机,确定更符合现代观点的理论观念,促进中兽医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