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鸡吸虫病(Trematodosis)是由吸虫寄生于禽类引起的一类寄生虫病。吸虫属于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吸虫纲(Trematoda),复殖亚纲(Digenea),是一类身体扁平、多细胞、缺肛门、无体腔的动物。复殖亚纲几乎全部是家畜、家禽及人类的内寄生虫,实际上可以侵袭宿主身体的所有的体腔和组织。它们具有复杂的生活史,需要一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宿主。
病原-前殖吸虫病
前殖吸虫病是由前殖科(Prosthogonimidae)前殖属(Prosthogonimus)的多种吸虫寄生于鸡、鸭、鹅等禽、鸟类的直肠、泄殖腔、腔上囊和输卵管内引起的,常导致母禽产蛋异常,甚至死亡。
病原
虫体呈棕红色,扁平梨形或卵圆形,体长3~6mm,宽1~2mm。口吸盘位于虫体前端,腹吸盘在肠管分叉之后。两个椭圆或卵圆形睾丸,左右并列于虫体中部两侧。卵巢分叶,子宫有下行支和上行支。生殖孔开口于虫体前端口吸盘左侧。虫卵呈棕褐色,椭圆形,一端有卵盖,另一端有一小突起,内含一个胚细胞和许多卵黄细胞,虫卵大小为22~29 m 12~15 m。
生活史
成虫在寄生部位产卵,卵随粪便排到体外,落入水中,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类吞食,在其肠内孵出毛蚴,钻入螺肝发育为胞蚴,再由胞蚴发育为尾蚴;尾蚴离开螺体,进入水中,钻入第二中间宿主蜻蜓的幼虫和稚虫体内发育为囊蚴,禽类啄食带有囊蚴的蜻蜓幼虫或成虫即被感染,经1~2周发育为成虫。
流行病学
前殖吸虫病
前殖吸虫病多呈地方性流行,其流行季节与蜻蜓的出现季节相一致,多发生在春季和夏季。家禽感染多因到水池岸边放牧时,捕食蜻蜓而引起;同时,含虫卵的粪便落入水中,造成病原散播。
临床症状
前殖吸虫病
感染初期,患禽外观正常,但蛋壳粗糙或产薄壳蛋、软壳蛋、无壳蛋,或仅排蛋黄或少量蛋清,继而患禽食欲下降,消瘦,精神萎靡,蹲卧墙角,滞留空巢,或排乳白色石灰水样液体,有的腹部膨大,步态不稳,两腿叉开,肛门潮红、突出,泄殖腔周围沾满污物,严重者因输卵管破坏,导致泛发性腹膜炎而死亡。
前殖吸虫病
输卵管发炎,粘膜充血、出血,极度增厚,后期输卵管壁变薄甚至破裂。腹腔内有大量浑浊的黄色渗出液或脓样物。
前殖吸虫病: 有时仅排出石灰质:预防对病禽进行有计划的驱虫,驱出的虫体和排出的粪便应严格处理,采取堆积发酵法杀灭虫卵,这样可以从根本上杜绝传染来源。由于所有的禽类吸虫都至少需有一种螺蛳作为中间宿主,所以预防禽类感染吸虫的主要措施是控制或消灭这些软体动物,或使禽类避开吸虫的流行区,选择尽可能地远离河流和沼泽地的地方饲养家禽,或采取关闭方式饲养家禽。
防制中间宿主螺蛳(陆地螺或水生螺),可采用开沟排水,改良土壤或是用化学药剂杀灭。例如有效的灭螺剂有硫酸铜(或胆矾粉)粉剂或结晶,低浓度2 10-5~1 10-4的硫酸铜对多种水生螺的幼螺或成螺有效,较高浓度对螺卵也有效。硫酸铜的缺点是与淤泥中的各种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结合而发生沉淀,并且对一些鱼和植物也有不利影响。另外,多聚乙醛以及乳化的氯硝柳胺等都是很有效的灭螺剂。
棘口吸虫:虫体呈长叶状,体表有小棘,长7.6~12.6毫米,宽1.26~1.6毫米,活体为粉红色,固定后为灰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