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蓝耳疫苗有7大毒株29个厂家生产,产品繁多,养殖户的选择广。但专家认为这对蓝耳病的防控并无好处,疫苗毒株越多反而会加剧病毒的重组。2015年9月18-21日在厦门举办的“2015中国猪业科技大会”上,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杨汉春呼吁猪场少用蓝耳疫苗,减少病毒变异重组的压力。传入我国的蓝耳新毒株NADC30或将在多地区流行。
蓝耳病是目前对全世界养猪业危害最大的传染病。中国因为蓝耳病造成的损失因为疫病复杂很难统计。
在美国,蓝耳病带来的损失也是不计其数。据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Holtkamp统计,蓝耳病每年对美国养猪业造成的损失为6.64亿美元(约40亿人民币)。蓝耳病对母猪群的影响主要是降低分娩率,降低产子数和降低窝均断奶仔猪数。它对每窝母猪造成的损失约为74.16美元,对每头生长猪群造成的损失为6.25-12.25美元。
虽然目前疫苗免疫是控制蓝耳病行之有效的方法,但目前中国养猪业蓝耳苗的使用进入无序状态:有44% 的猪场猪群一年免疫3-4次蓝耳苗。根据《农财宝典》-新牧网2015年6月份的调研,蓝耳苗的全国免疫率在69%(广东89.29%),其中一年免疫1 次的4%,2次的占20%,3次的28%,4次16%,4次以上的1%。
“蓝耳苗一年免疫不能超过2次。”
对于蓝耳病的防控,杨汉春认为,猪场应树立综合防控蓝耳的理念,走出过分依赖疫苗的误区,将生物安全控制措施放在首位,积极探索闭群饲养、毒株驯化、多点饲养等方式,建立适合自身猪场的综合防控体系。
美国的实践经验表明,通过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切断PRRSV传播途径和消灭传染来源是预防猪群感染PRRSV的最有效措施。
据杨汉春介绍,蓝耳病防控不能过分依赖疫苗。尽管有商业化的疫苗,但养猪业发达国家如美国也并非完全依赖于疫苗,而是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控制策略。养殖户随着对PRRSV传播、致病、变异等特性以及现有商业化疫苗的实际免疫效力和弊端的深入认识和了解,意识到单纯依靠疫苗来控制PRRS难以奏效,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控制PRRS是十分必要。
杨汉春告诉《农财宝典》-新牧网记者,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的京安综合试验站坚持采用闭群技术控制PRRS,同时采取生物安全控制措施、后备母猪驯化、PRRSV检测和淘汰阳性种猪,经过3年的工作,种猪群达到了PRRSV阴性,猪群生产性能稳定。
“滥用、过度使用蓝耳疫苗最后的结局就是重组病毒的产生或是出现新毒株。”据杨汉春介绍,蓝耳病毒属于高变异毒株,高强度的免疫只会加快变异与新毒株产生的速度。
“目前不少地区已经监测到新毒株NADC-30like。”据杨汉春透露,NADC-30like毒株与美国NADC毒株同源性在95%以上。虽然目前尚无确切的证据证明NADC-30like毒株就是来源于美国NADC毒株,但这与频繁的引种有一定的关系。
据悉,从2012年底开始,部分学者及检测机构从国内检测分离到了与美国高致病性毒株NADC-30 株分子进化关系十分相近的毒株如HENANXINX株,HENAN-HEB株,CHsx1401株等等。由于其与NADC-30株分子进化关系相近,业内专家统一将之称为NADC-30like毒株(类NADC-30毒株),并开始呼吁大家重视该类毒株的诊断和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