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轮状病毒病是由鸡轮状病毒引起的鸡的二种传染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腹泻下痢、腹水和消瘦等症状。禽类的轮状病毒感染首次报道于一1977年。目前,欧洲、美洲和亚洲等世界各地都有检测出轮状病毒的记录。
一、病原学
轮状病毒在1978年被归类于呼肠孤病毒科的一个属。完整的病毒具有双层衣壳,直径为50~70纳米,呈圆形,为正20面体,无囊膜,双股RNA病毒,有32个壳粒。有关禽轮状病毒抗原的资料很有限,已知禽轮状病毒具有血清型的多样性,某些毒株的禽轮状病毒能凝集多种禽和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在目前已知的资料中,关于禽轮状病毒对理化因素抵抗力的资料极少。禽轮状病毒对氯仿处理30分钟和pH3处理2小时仍表现稳定。对热的抵抗较低。
二、流行特点
火鸡、鸡、雉、鸭、珍珠鸡和鸽等都能自然感染。6周龄左右的鸡对该病毒最易感。病毒通过病鸡粪便排出体外,能直接或间接地进行水平传播。经蛋垂直传播则尚未证实。现仍无证据表明禽、鸟或其他生物媒介存在带毒状态。
三、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短,实验感染潜伏期2~5天。患鸡在临床症状上差异较大,从非常轻微的腹泻到病鸡精神委顿、嗜睡、爆发性腹泻下痢、病鸡脱水,废食。感染禽群的发病率高,死亡率约4%~20%。幸存者则生长缓慢。产蛋鸡群感染病毒4~9天后,产蛋量下降。
四、病理剖检
剖检时最常见韵眼观病变是小肠及盲肠内有大量的液体和气体内容物,其次是机体脱水,泄殖腔发炎,因啄肛所致的贫血,肌胃内含有垫料,脚趾发炎并粘有粪便。
组织学变佬主要是肠绒毛上皮细胞发生破损,上皮细胞的胞浆内病毒增殖,肠绒毛变短而隐窝深度增加,固有层白细胞的浸润等。
五、诊断
本病的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诊断。根据症状和剖检病变及组织学变化并无示病意义,而且轮状病毒感染不一定能导致禽发病。
轮状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是用电镜直接观察鉴定粪便或肠内容物中的病毒。该法较为敏感,且可检出所有血清型的轮状病毒。具体方法是:将腹泻粪便用磷酸盐缓冲液制备成约15%的悬液,3000转/分钟离心沉淀30分钟,吸取上清液,加入等量氯仿,充分振荡均匀,再3000转/分钟离心沉淀30分钟,吸取上清液,直接滴加于铜网上,负染后镜检。轮状病毒和呼肠孤病毒的主要鉴别特征是,前者具有界限更为清晰的外层衣壳。也可使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方法检测肠内容物或粪便中的轮状病毒RNA。对于本病毒的感染一般不使用血清学诊断方法。因为抗轮状病毒抗体普遍存在,而且某些禽轮状病毒血清型不适宜作细胞培养。
六、防治
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也没有研制出疫苗,所以只能进行一般的综合防治措施。如鸡舍勤通风换气,勤换垫料,加强管理,减少鸡各种应激因素等。一旦发病,应彻底清洁鸡舍和设备,并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空置一段时间后方可进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