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选择疫苗?就像赵本山广告上所说“不看广告,看疗效”。不管广告打的多好,最终要回归到真正效果上来。现实中很多猪场因为通过广告或者业务员推广接触一些疫苗,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使用,这样会产生两种效果,效果好的继续使用;效果不好损失加重。现在厂家太多,产品太多,到底如何去评估和判断疫苗的好坏,成为养殖户面临的难题。防疫一线记者就猪场如何选择疫苗产品这个主题采访了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卫生(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向华博士。
以下为采访实录:
评估疫苗好坏不能“唯抗原论”
记者:一些猪场喜欢检测疫苗的抗原含量,疫苗的好坏可以根据抗原的含量进行评估吗?
向华:抗原含量不是评价疫苗好坏的决定因素。有些疫苗含量高,效果不一定好;而含量低,免疫效果不一定就差。
记者: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向华:弱毒活疫苗进入机体后会出现一个增殖的过程,这种增殖会刺激机体产生更好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及粘膜免疫。有的疫苗在体外培养代次多,滴度高,进入机体后,对于机体不适应,增殖量少;而有些疫苗对猪体适应力较强,在体内增殖量高。
记者:也就是说以“抗原含量”评估疫苗好坏是不全面的?
向华:对。在临床中发现一种现象,有些疫苗标注的抗原含量低,但实际上它的免疫效果很好,这就说明抗原含量并不能代表疫苗的好坏。很多猪场通过测定疫苗抗原含量来判断疫苗好坏,就不一定准确。比如口蹄疫疫苗,它属于灭活苗,对于灭活苗来说,以含量来做评判标准可能存在问题。因为疫苗厂家在制作灭活苗之前,会检测半成品中病毒含量,含量达到标准才用来进行灭活疫苗的制作,再通过乳化做成成品。
记者:灭活工艺对灭活疫苗质量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向华:灭活工艺是影响灭活疫苗质量的关键因素。比如口蹄疫疫苗146S,灭活之后是不存在146S 的,因为病毒核酸已经被破坏了。146S是完整的病毒粒子,因为灭活之后不存在完整的病毒粒子,一般通过测定灭活后病毒蛋白含量的高低来评价,但灭活时间的长短、灭活温度高低对疫苗质量产生影响。因为不同的灭活工艺对病毒粒子的破坏程度会有差异,有的变成碎片,有的可能保持得比较完整,但其总蛋白含量未发生改变。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不同厂家的疫苗检测中蛋白含量相同,但其免疫效果却不一样。因此简单的以抗原含量来评价疫苗的好坏,唯含量论,会对大家造成误导。
记者:那猪场该如何选择疫苗产品?有哪些建议?
向华:猪场选择疫苗产品时,可做对比试验:把不同厂家的同类疫苗,分组免疫,一定时间后进行抗体水平检测,以抗体水平的高低来判断疫苗的效果。
抗体水平越高,保护的时间越长,我们就把这个疫苗作为首选。因为对猪进行免疫后,包括疫苗的含量,佐剂,灭活工艺,疫苗的好坏情况全都体现在抗体水平高低上了,不管前面的工序怎么样,最好的指标就是通过检测抗体水平含量的高低,通过这个来评判是最简单、方便的。而对比试验并不复杂,比如每组免疫5头猪,选择4种疫苗,20头猪就足够了,免疫之后4周测其抗体水平的高低,抗体水平高的是最合适的,低的就不合适了。
记者:做这样的对比实验,对试验猪有什么要求?
向华:最好选择那些没打过疫苗或者年龄比较大的仔猪,以排除母源抗体对试验的影响。选择这些仔猪做试验猪,结果相对可靠。
关于蓝耳病疫苗的选择
记者:那蓝耳病的疫苗也可以通过抗体水平来判断吗?
向华:刚才谈到的这些,我们评判的是体液免疫。而蓝耳病比较复杂,不同的毒株,比如说将江西株和天津株疫苗对猪进行免疫后,其产生抗体的时间不一样,比如天津株产生的中和抗体比较早,江西株产生的中和抗体比较晚,这是天津株的优点,但是天津株产生的中和抗体比较低,江西株比较高,这是江西株的优点,所以说这两种苗各有优缺点。对于蓝耳病来说,情况更为复杂,因此对于蓝耳病疫苗抗体检测的方法来评估不太合适。至于伪狂犬,猪瘟,圆环,口蹄疫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个方法来评估。
记者:蓝耳病中和抗体的维持时间对猪只影响大吗?
向华:蓝耳病中和抗体维持的时间短,对于母猪影响不大,对于仔猪影响却很大。因为仔猪通过初乳获得母源抗体,依赖的是母源抗体的保护,细胞免疫无法进行传递。也就是说,母猪体液免疫的抗体高,对仔猪的保护性就好,否则反之。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同样的疫苗有的猪场用蓝耳疫苗效果很好,有的就很差,关键在于使用的时机。比如在母猪临产前一个半月免疫,生产的时候,母猪抗体水平最高,对仔猪效果比较好;而有的是在配种时候注射疫苗,母猪生产阶段的抗体就会很低,仔猪就无法获得良好的母源抗体。
记者:对于防控蓝耳病,是用弱毒苗还是灭活苗,也存在一定争议,有人认为灭活苗对于防控蓝耳病作用不大。您的看法是什么?
向华:灭活苗也有作用,但单用灭活苗也存在问题。因为清除血液中的蓝耳病病毒依赖的是抗体,而清除组织中的病毒主要是依赖细胞免疫。组织中病毒会存在很长时间,所以说能否把机体中的病毒彻底清除需要细胞免疫,但灭活苗引起细胞免疫能力差,而弱毒苗诱导的细胞免疫强,因此结合弱毒苗和灭活苗一起使用,两种疫苗优势互补,防控蓝耳病的效果比单一使用一种疫苗的要好。
记者:如果发病场存在几个毒株,这种情况下怎么去选疫苗以及如何控制?
向华:这样的情况比较复杂,像这种猪场就尽量不要去注射疫苗,因为病毒之间也存在竞争关系,最终形成一个优势毒株,这样的场注射疫苗作用不大,反而是加强饲养管理比较重要。很多场蓝耳病控制不好是与饲养管理有关。其实猪养好了,病自然就少了。单纯蓝耳病引起的危害是不大的,混合感染引起的损失才大。但饲养管理做好了,混合感染的风险就会低很多。
记者:如果猪场有几个毒株,是否培养出一个优势毒株就能稳定蓝耳病?
向华:不能说去培养一个优势毒株。首先我们要看优势毒株的毒力是否强,毒力很强的毒株,在猪场中占优势也有很大风险。同理,一个猪场做驯化,也需要判断驯化的这个毒株的毒力强不强,用强毒做驯化是不合理的。
猪场存在几种毒株的原因,就是引种不当,或者经常变换疫苗。
记者:经典株作为优势毒株会比较合理吗?目前高致病性蓝耳病毒株有:天津株,江西株,湖南株,广东株,实际上哪些毒力比较强?
向华:经典株相对变异株的交叉保护性可能要差些,2006年爆发高热病的时候用的就是经典株的疫苗,如果经典株的保护效果很好按理来说就不应该爆发疫病。江西株和湖南株HuN4-F112株的毒力相对比较强,广东株由于是刚推出来,不好判断,天津株毒力就相对弱一点。
记者:如果一个猪场要更换蓝耳病疫苗,有哪些建议?
向华:不主张猪场随意更换疫苗。同样的疫苗,按正常程序去操作,有的猪场用起来效果很好,有的猪场效果很差,甚至一打就发病,往往认为是疫苗的问题,实际上可能是猪群自身出了问题,比如饲料,管理方面。
疫苗能产生作用,需要两大基本条件:一是疫苗的质量要好,二是猪本身的健康状态较好。只有在发生本质变化的情况下才需要变换疫苗。但是临床症状很严重的时候反而不适合更换疫苗。因为猪在这种状态下免疫力非常低,打各种疫苗的效果都不会好。这种时候需要加强饲养管理,把猪自身的保健做好再去处理。
养猪关键在于“养”,抵抗力好了,自然就不容易得病,这跟变换疫苗没有太大关系。
关于口蹄疫疫苗的选择
记者:对于口蹄疫,猪场能有哪些途径了解当地流行毒株情况,是O型还是A型?
向华:目前猪场一般难以及时和全面了解当地流行毒株情况。但口蹄疫传播速度很快。如果附近地区或者周边省份发现A型口蹄疫正在流行,即使你的猪场目前没有发病,但基于我国养猪业现状,你的猪场受到的威胁也很大,风险很高。所以最好还是要注射疫苗防控。
记者:口蹄疫在广东各区如粤东、粤西、粤北等地区的流行毒株会存在差异吗?
向华:地区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粤西地区出现疫病,如果不采取措施,粤东地区也会迟早发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所以猪场赶紧打疫苗才是正确的,而且既要预防O型,也要预防A型。
记者:选择疫苗之后,检测抗体水平,猪场哪些误区需要去更正?
向华:这个不能笼统而论,因为每一种疫病都是不一样的。比如对于免疫抗体的检测可以通过ELISA试验,这种检测主要是定性。举个例子,打了猪瘟疫苗,用ELISA检测阳性率,有些猪场阳性率95%,有些猪场阳性率60%,这就能看出差异,阳性率为 60%的疫苗可能有问题或者疫苗注射的时机不对,免疫早了,另外可能的原因就是猪有问题,圆环感染或者蓝耳感染,打了疫苗抗体上不来。要综合判断,找准原因才能采取合理的措施。这些都是定性的检测方法。
实际上猪场最需要用定量的方法进行检测,比如说口蹄疫疫苗注射之后检测抗体的阳性率是100%,说明是阳性的,合乎检测标准,表明这个时间点有保护,但保护的时间长短就不知道了,也许过了1周,阳性率变成50%,,能判断检测时间点的阳性率,但不能判断能保护多长时间。我们需要通过检测得到那个时间点抗体的水平,再通过判断什么时候能再次进行免疫,这就需要做定量的监测。
ELISA能做到半定量,但我们很多人的操作方法是不对的,国外的文献上ELISA实验先把血清进行梯度稀释,梯度稀释后,再用ELISA去检测每个稀释梯度,比如说稀释到16倍,还是阳性,再稀释到32倍就是阴性了,那判定结果是1:16,这样去定量就能判定抗体水平的高低,而我们一些人为了节省成本用ELISA去检测时,只用一个孔,这样是不准确的,所以现在检测方法存在很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