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盲肠虫病是帅异刺科刺属的异刺线虫所引起的。这种线虫分布颇广,由于它寄生于盲肠,所以又名盲肠虫。
流行特点;
虫体小,呈淡黄色,头端略向背面变曲。难虫长1—13米,尾直,末端细尖,交给刺2根,不等长。雌虫长10—15毫米,尾细长。卵呈椭圆形,灰褐色,壳厚,内含单位胚细胞。
成虫寄生于盲肠,产出虫卵随粪便排到体外,在外界适宜的温度、湿度环境中,经7—12日,卵内即形成幼虫,并蜕化成为感染性虫卵,后者随饲料或饮水被鸡吞食而感染。
有时蚯蚓吞食了土壤中的异刺线虫的虫卵和幼虫,幼虫能够长期在蚯蚓体内生存。如鸡吃到这种蚯蚓后,亦可感染异刺线虫。
虫卵在肠内经过1—2小时,卵内的幼虫在小肠上部从卵内逸出。
幼虫移行到盲肠,钻入黏膜内,经过一个时期的发育,重返肠腔,发育为成虫。自吞食感染性虫卵至发育为成虫需24—30天,成虫寿命约一年。
临床症状:
虫体寄生时肾操作黏膜引起出血,同时以宿主的本液为营养,使患鸡消化机能障碍,食欲不振,下痢。雏鸡发育停滞,消瘦,严重感染时,病鸡常衰竭死亡。成年鸡则产蛋量降低。
解剖症状:
可见盲肠发炎、黏膜肥厚有溃疡,肠内容物有时凝结成条并可见有虫体。
鉴别诊断:
可用直接抹征或用饱和盐水浮集法检查粪便中的虫卵,但必须注意与鸡蛔虫卵区别 。
防治措施:
1、磷酸左旋咪唑。每公斤体重口服用量30毫克。
2、四氯化硫。每只2—5毫升,由泄殖腔灌入。
3、硫化二苯胺或驱蛔灵。剂量用用法参照鸡蛔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