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用药知识 » 兽药应用 » 正文

缩宫素和盐酸水苏碱在母畜产仔过程中优劣分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6-17  作者:于先生  浏览次数:437
核心提示:缩宫素和盐酸水苏碱在母畜产仔过程中优劣分析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养殖大国,随着现代规模化养殖的不断发展,以经济效益为驱动
 缩宫素和盐酸水苏碱在母畜产仔过程中优劣分析

 

    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养殖大国,随着现代规模化养殖的不断发展,以经济效益为驱动使得在养殖中滥用抗生素和激素的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控制,如何科学的饲养和繁殖一直是摆在广大畜牧兽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

    目前,规模化养殖生产中多使用限位栏、产床,母畜缺乏运动,肢蹄病增多,产程过长等情况普遍存在。缩宫素,又称催产素,在母畜饲养生产过程中被普遍使用,通常利用其为分娩母畜助产。但正是由于大多数饲养人员对缩宫素作用机理知之甚少,尤其对其使用方法存在较大随意性盲目性,包括滥用,由此而引起的不良后果触目惊心,也给养殖户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那么,寻找一种安全,长效,价廉的助产药物就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

最近研究比较热门的是,用常见中药益母草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盐酸水苏碱来代替催产素的使用或是代替成品兽药中含缩宫素的部份。笔者用四川天然活性成份研究所生产的盐酸水苏碱和几个兽药生产厂家的技术人员一起做了与缩宫素的对比试验,将试验结论与同行共同分享,共同探讨。

1.缩宫素和盐酸水苏碱都有兴奋子宫平滑肌、加强子宫收缩、促进分娩的作用。所不同的是:缩宫素的作用迅速而强烈,缩宫素可引起子宫剧烈收缩,可以一次性挤破羊膜、羊水一次性流尽,产道干涩则造成难产,此时进行人工助产,发现手不易伸入产道内,常引起子宫颈过早关闭或产道水肿。还可能造成的不良结果:缩宫素使用不当可造成子宫颈口卡住一个小猪,进退不得,此时用蛮劲去拉,即使把头或腿扯断也仍然不能将仔猪完整地弄出来,此时易造成子宫或产道大出血而死亡。而盐酸水苏碱作用缓慢而长效,效果温和。

2.缩宫素主要作用于子宫体,对子宫颈的作用十分微弱。所以,当子宫颈未开张或因助产过迟子宫不再收缩、子宫颈已经缩小时,用缩宫素效果并不理想,而且仔猪可能被封锁在子宫内,加重难产,也增加了感染的风险。盐酸水苏碱则除作用于子宫平滑肌外,对产道括约肌也有明显的收缩和促进蠕动作用。

3.缩宫素多应用于单胎动物,而猪属多胎动物,其生理结构决定了其并不适合缩宫素的使用,在分娩过程中缩宫素的使用可引起子宫平滑肌及脐带-胎盘血管的较强收缩,使在子宫深处的胎儿胎盘过早脱离母体胎盘,如果此时胎儿不能很快产出,就可能缺氧死亡。另外,使用缩宫素以后,由于胎儿脐带在子宫里面就发生了断裂,导致部分胎儿在子宫里面相互挤压,造成弱仔增多。盐酸水苏碱则可作用于所有哺乳动物未见不良反应。

4.缩宫素作为一种机体本身正常分泌的激素是随着机体的生理变化而随时变化的,如果人为从外界去注射的话,可干扰自体激素的再分泌,且激素都存在一个负反馈调节这样一种属性,经常性使用会造成母体内分泌紊乱。盐酸水苏碱作为一种植物中提取的生物碱,本身只有轻微的雌激素样作用,但不干扰母体自身激素的分泌。

5.缩宫素能剌激兴奋乳腺平滑肌,使乳腺导管收缩,促使乳汁从乳房排出,但不能增加乳汁分泌量,仅能促进排乳。这项功能使得某些奶牛养殖场滥用催产素催奶,已引起相关部门重视。缩宫素的排乳作用易造成初乳的丢失,仔猪初乳摄入不足,容易引起仔猪黄、白痢,哺乳仔猪成活率下降。盐酸水苏碱则未见明显促乳分泌作用。

6.由于缩宫素使用后会显着增加母猪畜疼痛,引起分娩母畜全身发抖,甚至休克,产后母畜体力、食欲、泌乳和体质难以恢复,同时也影响哺乳及产后带仔。盐酸水苏碱则作用缓和,未见母畜痛苦。

7.缩宫素为多肽类激素,口服易被胰蛋白酶破坏而失效,故宜采用冑肠外给药途径。肌内注射吸收良好,3〜5分钟起效,可维持20〜30分钟。静脉注射起效快,但维持时间很短。盐酸水苏碱则为一种天然提取的生物碱,结构简单,性质稳定,可通过口服制剂给药。盐酸水苏碱在血浆中的药一时数据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式模型,经肌肉注射后在大鼠体内吸收迅速,并快速分布到各个组织,在血浆中存在和发挥药效的时间较长。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盐酸水苏碱在大鼠体内的血浆药物代谢动力学,亚慢性毒性实验中未出现中毒反应,热原检查、过敏性实验和刺激性实验均符合注射液使用标准。

8.缩宫素作为一种大分子的生物制剂,结构不稳定,很多种因素容易造成缩宫素降解,不容易保管。盐酸水苏碱则属于小分子物质,耐光,耐热,耐酸碱,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很容易保管。

9.最后一项经济性对比:缩宫素售价约20万/kg,纯品盐酸水苏碱大约1000元/kg以内。

综上所述,盐酸水苏碱具有缩宫素不可比拟的优势。但上述结论还需要更多的实验数据支持,靠少数几个兽药厂还不能形成完整的数据链。但上述实验结果至少为广大兽药厂家提供一种安全助产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4篇  略)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