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滴虫病又称传染性盲肠肝炎,是由火鸡组织滴虫所引起的以肝脏坏死和盲肠溃疡为特征的一种原虫性寄生虫病。由于患病后导致血液循环障碍,病鸡头部呈暗黑色,所以又称黑头病,鸡进入育成期后对于该病最为敏感。禽异刺线虫病,又称盲肠线虫病,是鸡异刺线虫寄生在禽类的盲肠而引发的寄生虫病,该寄生虫在鸡群中普遍存在。鸡异刺线虫除可使鸡致病外,其虫卵还是组织滴虫的传播媒介。现将一例鸡异刺线虫和组织滴虫混合感染的情况报道如下。
一 临床症状
2013年6月,扬州市郊一养殖户放养于林间的3月龄大的绿壳蛋鸡共1 200羽,出现精神委顿,羽毛粗乱,两翅下垂,行走无力,卷缩发呆,食欲减退甚至废绝,拉灰色水样稀便,重者混有血丝。经投服磺胺嘧啶等药物治疗,病情不见好转。30天内发病580羽,发病率48%,并陆续死亡170羽,死亡率14%,个别病鸡头部呈暗黑色,遂前来就诊。
二 病理剖检
对取病死鸡剖检观察:肝脏肿大,质脆易碎,表面有散在的灰色针尖坏死灶。胆囊肿大、胆汁浓稠呈黄绿色。盲肠显著肿大,整个肓肠呈暗绿色香肠状,切开盲肠可见肠壁增生肥厚,发生粘连,肠管内充满干酪样渗出物,形成凝固栓子,剥离栓塞物可见盲肠壁变薄,黏膜及肌层有出血性炎症变化。盲肠内容物中有白色、头尾尖细,长7~15mm,呈蚯蚓状蠕动的小虫体。
三 实验室诊断
1 盲肠内容物镜检
用无菌手术刀刮取病死鸡的盲肠内容物,置于烧杯中,滴加适量40℃的生理盐水,搅拌均匀,吸取上清液一滴,置于载玻片上,迅速置400倍显微镜下检查,镜检可见呈钟摆运动的圆形、带有一根鞭毛的虫体。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特征性的病理变化及显微镜检查,诊断该虫体为组织滴虫。
2 微生物培养
无菌取病死鸡心、肝、脾、肺、肾病料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培养基和鲜血培养基上,置37℃于恒温培养24小时后,未见致病菌生长。
3 虫体鉴定
从病死鸡的盲肠内取出的虫体白色。虫体小,体表有横纹。口孔圆锥形。头端略向背面弯曲,口缘由3个唇片组成,体侧有翼膜,食道分为三部分,前部为咽,中部呈圆柱状,末端有一膨大的食道球。经镜检鉴定为禽异剌线虫。
四 防制措施
1 对发病鸡隔离治疗
地美硝唑配成0.05%水溶液代替饮水,7天为一疗程,停3天再用地美硝唑巩固一个疗程。在治疗过程中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连用7天,加强鸡群抵抗力防止继发感染。全群用左旋咪唑按每千克体重25~30 mg拌入饲料中喂服以驱除体内的异刺线虫。
2 加强饲养管理
对圈舍、活动场地的粪便彻底清除,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以杀灭虫卵。料盆、饮水器及有关用具定期清洗和消毒,防止粪便等污染饲料和饮水。消灭圈舍中的蚊蝇和蚯蚓;病死鸡做好无害化处理。
经采取上述措施,病情得到控制,未再出现死亡病例。3周后回访,全部痊愈。
五 讨论
该养殖户采用林下放养模式,鸡群活动范围宽,鸡只品质好。但仅注重免疫轻驱虫,不重视场地消毒,加之蚯蚓等中间宿主滋生快,为寄生虫感染创造了条件。由于诊断及时,措施得力,该群鸡病情得到控制,再未出现新的死亡病例。
当病鸡同时有异刺线虫寄生时,组织滴虫就侵入异刺线虫,并转入异刺线虫卵内,随卵排出禽的体外,由于有虫卵保护,故能长期生存。异刺线虫的虫卵或幼虫被蚯蚓吞食后,鸡吃了蚯蚓后,组织滴虫逸出,致使发病。所以,圈舍内要经常用消毒剂消除虫卵,还要注重对异刺线虫的驱除。幼龄鸡易感性高,成年鸡多为隐性感染,不显症状,但能传播和携带病原。
做好预防工作是防止本病发生的最有效措施。平时加强饲养管理,规范饲养管理制度,并定期驱虫和消毒,每日及时清扫粪便,保持禽舍、运动场干净、干燥。将粪便堆积于固定的地方,进行生物热发酵处理,以杀死异刺线虫卵。对于笼舍的通风和光照要足够重视。同时选用杀菌力强、无污染的消毒剂或用火焰进行彻底消毒。一旦发病应争取早发现、早治疗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