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应激反应在中兽医中属中暑范畴,多发生于炎热夏季,一般以夏至后立秋前易于发生,又称为“苦夏病”。多发于7~9月,特别是三伏天最容易发病,且气温多在30 ℃以上;当高温、高湿天气时,发病症状明显,有明显的规律性。当过“立秋”节令,气温下降到28 ℃时,此病逐渐减少。其致病特点:一是发病突然,高烧、烦渴、出汗、脉洪等。二是暑邪易升散,易耗伤津液而出现口渴喜饮,烦躁不安,尿赤短少等,严重者卧地喘气,发生昏厥,口吐白沫,知觉丧失。三是本病多挟湿,因夏季多雨而潮湿,且热蒸湿动,空气湿度增加,使机体因暑邪侵袭而湿邪直入,在出现机体发热、出汗、烦渴的同时,伴随发生四肢倦怠,呕吐,大便溏稀等症状。中兽医一般采用清热解毒,除湿,生津止渴。笔者以藿香正气散为基础,自拟“清暑散”,加入饲料或饮水中,治疗猪热应激反应综合症34头,有效33头,治愈31头,治愈率94.1%;治疗鸡1784只,有效1623只,治愈1475只,治愈率82.9%。
1 猪鸡热应激反应综合症的表现
1.1 热应激对猪的影响及表现
猪的最适宜温度是12~20 ℃。猪的正常体温与其它哺乳动物一样为38.0~39.5 ℃,由于猪汗腺不发达,脂肪较多,从而对环境温度的适应能力比其它动物差,当气温上升到临界温度,便会发生热应激。主要表现为猪采食量减少,呼吸迫促、喘气,从而对营养摄入不足,有的因高热而发生中暑,引起昏厥,导致生产性能下降,体重减轻,日增重下降,仔猪生长缓慢,怀孕母猪引起流产,公猪配种能力下降。
1.2 热应激对产蛋鸡的影响及表现鸡正常产蛋的最适宜温度在12~22 ℃。鸡的正常体温比哺乳动物高,且全身覆盖羽毛,汗腺不发达,从而对环境高温的适应能力比哺乳动物差,当气温超过临界温度,就会发生热应激反应。主要表现采食量明显减少,生产性能下降,体重减轻,死亡率明显增加,蛋重下降,蛋壳变薄、变脆,表面粗糙,破蛋增加,常出现畸形蛋、软蛋,种蛋受精率下降,严重时出现停产,群体呼吸困难、喘气,饮欲增加。
2 治疗及方药
治宜清热解暑。方用消暑散:香薷、藿香、车前、知母各15 g,连翘、金银花、葛根、紫苏、沙参、芦根各20 g,神曲、麦芽、山楂、生石膏各40 g,竹茹、佩兰、陈皮、砂仁各10 g,黄连、大黄、黄芩各10 g。用法:50 kg体重的猪1剂,加水1 500 ml,水煎至1 000 ml,分3次灌服;30只产蛋鸡让其自由饮用,一日饮完,在饮服药期间,应停止供水。
也可将本方药按1.0%~1.5%加入饲料中,可起到预防本病的发生。
3 病例
例1 本市李庙乡高桥村张丁子的一头体重80 kg的育肥猪就诊。主诉:该猪昏睡两天不食,泄泻并伴有呕吐,曾用黄连素、解热药等治疗无效,病情反而加重,泻粪如水,日渐消瘦,食欲废绝。临床检查:精神不振,体温38.6 ℃,心跳76次/min,呼吸17次/min,营养不良,鼻镜干燥,尿少,舌苔黄而厚腻,粪稀且臭,诊为“苦夏病”。用消暑散2剂,2次/天,灌服,第3天痊愈。
例2 本市 张某养鸡840只,有630只鸡先后发病邀诊。主诉:鸡群从7月18日下午发病,连续3天采食量下降,产蛋量下降33%,拉稀粪,呼吸迫促,喘鸣,昏睡、呆立,曾用青霉素、磺胺类药、环丙沙星饮水治疗无效。
临床检查:病鸡体况极差,饮水增加,采食量急剧下降,体温高达40.1~42.3 ℃,呼吸47~64次/min,呈脱水状态,排水样粪便,昏睡,严重者食欲废绝,呼吸困难,有的呆立、侧卧,精神极度沉郁,并产软蛋。笔者用“清暑散”加连翘、金银花、大青叶、苏子、米壳等2剂内服,并配合Vc、补液盐粉、10%氯化钾10 ml内服,连续用药3天,第4天全群症状消失,食欲增多,产蛋量明显上升,第7天产蛋量恢复到前期的85%~90%。
4 体会
4.1 热应激反应在养殖业生产中,特别是三伏天,易发多发,西药治疗效果甚微,中西药结合常能取得满意效果,且方法简单易行。
4.2 对于热应激反应除在日常生产环境上营造一个适宜环境外,在饲料中日粮搭配应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含量,减少能量饲料,中午多给富含维生素的多汁饲料,做到早晚多喂,中午少喂多饮,且在饮水中加入1%NaHCO3或1%食用醋。
4.3 “消暑散”是笔者以藿香正气散为基础而随症加减变通组方,对治疗猪鸡四时外感风寒、中暑、内伤暑湿、发热、出汗、喘气、腹泻等有显著疗效,对预防热应激反应,增加机体防暑抗病能力有独特作用,临床如能配合内服补液盐,效果更加显著。
4.4 中西药结合治疗热应激综合症,是采取维生素E、维生素C、NaHCO3、食醋、柠檬酸及中草药,且药源广,价格低,方法简单,养猪养鸡户易于操作,夏季常用,一是可防止热应激综合症发生,增加机体抗病能力;二是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防止其它传染病的发生,保持畜禽正常的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