捜牧资讯,1 蛋壳的组成
蛋壳从内到外由蛋壳膜、真壳和蛋白质透明薄膜3部分组成,含有93%的碳酸钙和4 %左右的有机物质。蛋壳膜分内外两层,由交织在一起的纤维组成,此结构以蛋白质为核心,外面包裹着糖蛋白(Board等,1995)。核心蛋白质是一种类角朊蛋白,富含胱氨酸、羟脯氨酸和羟基赖氨酸等含硫氨基酸,约占70 %~75 %,并有少量的骨胶原(10 %)(Li-Chan,1995;Leach,1982)。真壳又称钙化壳,由乳头或海绵层组成,含有大量的碳酸钙以及少量的镁磷酸盐和钾、钠离子。
2 蛋壳的质量
蛋壳质量与蛋壳的厚度、强度及比重密切相关,蛋壳厚度过薄可造成蛋的破损率增加,一般蛋壳厚度要求不低于0.330 mm;蛋壳比重与蛋壳厚度呈正相关,比重越大蛋壳越厚。此外破蛋率与蛋的大小关系密切,蛋越大破蛋率相对越高。
3 影响蛋壳质量的营养因素
3.1 常量元素
3.1.1 钙 饲料中钙的含量、品种、钙源的颗粒度和溶解度都影响着蛋壳质量。钙是蛋壳的主要成分,约占蛋壳重量的38 %~40 %,蛋壳质量的好坏,取决于产蛋鸡饲料中钙的供应水平和吸收利用率,还与产蛋鸡髓骨钙动员机制和蛋壳腺转运机制是否完善密切相关。成年母鸡每日维持需摄入0.17 g钙,产一枚蛋需钙2.0~2.2 g,而产蛋前半期钙的吸收率为55 %~60 %,故产一枚蛋需摄入3.9~4.0 g钙。Keshavarz(1995)报道,形成良好蛋壳所需钙为每只母鸡每天3.75 g~4.0 g。研究表明,产蛋鸡日粮适宜钙水平为3.2 %~3.5 %,在高温及产蛋率达75 %~85 %时为3.6 %~3.8 %,钙含量增至4.0 %可在短期内提高蛋壳强度,但含钙过高(>4.5 %)会使适口性下降,采食量降低,对产蛋产生不良影响,而且钙过量时蛋壳有白垩状沉积,蛋两端粗糙,蛋壳质量下降。日粮中添加的钙源主要有贝壳和石灰石两种,取得最佳蛋壳质量的适宜比例为贝壳2/3、石粉1/3。用4.0 %贝壳粉和3.5 %石粉(日粮总钙为3.2 %~3.5 %)补充钙可使钙的吸收值最大,并明显提高蛋壳质量(Roland,1986)。
钙源的颗粒度,对蛋壳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较大颗粒的石灰石(1400~5600 μm),从肌胃排出的速度较粉末状慢,利于夜间蛋壳更好的形成,使蛋壳强度提高。溶解度在11 %~14 %范围内的石灰石,钙的释放速度与蛋鸡实际吸收速度比较一致,能使蛋壳质量有所提高。
3.1.2 磷 磷是蛋壳形成的重要成分,钙决定蛋壳的脆性,磷则决定蛋壳的韧性和弹性。一枚蛋约含磷160 mg左右,其中蛋壳含磷约为20 mg。研究表明,每只蛋鸡日需有效磷约为400 mg,考虑到植物性饲料中磷以植酸磷形式存在,计算日粮配方时,总磷和有效磷应维持在0.6 %和0.4 %。磷水平高低会影响蛋壳质量,商品蛋鸡饲喂总磷0.43 %可获得最大蛋壳比重。肉种鸡日粮总磷超过0.41 %,蛋壳比重与产蛋率均有下降,这可能是由于:1)磷在消化道与钙形成难溶复合物,影响钙的吸收;2)引起血质pH和CO2浓度降低,使蛋壳腺中Ca2+、HCO3-供应量减少;3)血中有机磷水平提高,影响骨钙的再吸收。但通过降低日粮磷水平来改善蛋壳质量的方法并不可取。将蛋鸡日粮中有效磷从0.55 %降至0.26 %,产蛋量无明显变化,但蛋壳抗破损强度明显降低。用含0.3 %有效磷和3.5 %钙的蛋鸡日粮喂产蛋鸡,产蛋量及蛋壳强度均可获得最佳效果(Eiboushy等,1995)。
3.2 微量元素
3.2.1 锰 锰是蛋壳形成必需的微量元素,它在合成蛋白质-粘多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Leach,1969)。因此饲料中缺锰,产蛋量和孵化率均降低,蛋壳变薄。饲料中锰含量降至7 mg/kg时,不论饲料中钙、磷含量多少,都会引起蛋壳质量下降。NRC(1984)推荐产蛋鸡锰的需要量为30 mg/kg,1994年版的NRC则将其降至20 mg/kg。当日粮中锰的水平提高到55~60 mg/kg时,蛋壳质量最佳。Saly等证实,为开产后12月龄的蛋鸡补锰,蛋壳变硬,能显著提高蛋壳质量,降低破损率。但饲料中锰含量过高,会影响钙的吸收和代谢,不利于蛋壳形成。有报道表明,在含锰72 mg/kg饲料中再添加锰100 mg/kg,破蛋率和软蛋率增加。
3.2.2 镁 蛋鸡日粮中缺镁会导致蛋壳的厚度和强度降低,但一般日粮中镁的含量足以满足蛋鸡的需要,因此镁对蛋壳质量的影响多来自于过量而不是缺乏。日粮镁≥500 mg/kg可使蛋壳变薄,用含镁1.4 %~1.5 %的石灰石粉作矿物质补充饲料,软壳蛋比率增加。
3.3 维生素
3.3.1 维生素D3 维生素D3为合成钙结合蛋白(CaBp)、活化骨钙代谢、加强肠内磷吸收和肾内磷代谢所必需,是决定蛋壳质量最重要的营养因素之一。维生素D3进入鸡体内,在肝脏转化为25-羟基维生素D3,继而在肾脏中转变成活性型的第二代谢产物1,25-双羟基维生素D3,后者可诱导鸡十二指肠粘膜与蛋壳腺中钙结合蛋白的形成,促进钙的吸收和在蛋壳中的沉积。蛋鸡饲料若缺乏维生素D3,3周后产蛋量急剧下降(<30 %),出现大量破壳蛋和无壳蛋,蛋壳质量比产蛋量下降更快。随着蛋鸡年龄增长,蛋壳质量下降大都是由于维生素D3代谢的紊乱。提高日粮维生素D3水平,能增加钙在蛋壳表面的沉积,提高蛋壳的强度。饲料中维生素D3的适宜含量为维生素A的10 %~12 %。如含量过高,蛋鸡会出现全身中毒症状,根据NRC(1994),蛋鸡日粮中维生素D3的需要量为300 IU/kg。
3.3.2 维生素C 蛋鸡体内能合成维生素C,故一般不需添加维生素C。但在热应激条件下,蛋鸡体内维生素C的合成能力明显降低,不能满足需要,使产蛋量和蛋壳质量降低。这是由于维生素C参与形成胶原化合组织,促进蛋壳形成,高温条件下蛋壳上胶原基质的形成受到破坏,CaCO3就沉积在胶原基质上,使蛋壳质量下降。蛋鸡在热应激条件下,日粮中添加44 mg/kg 维生素C能避免蛋壳质量下降,添加200~400 mg/kg维生素C,有利于维持和提高生长率、产蛋量和蛋壳质量。有报道,在热应激时蛋鸡日粮添加200mg/kg 维生素C,产蛋率提高11.1 %,破蛋率降低1.5 %(王晓霞,1988)。在日粮钙水平低时,添加维生素C效果更明显。
3.4 电解质平衡 饲料的电解质平衡对蛋壳品质有重要意义。某些阳离子能减少蛋壳腺HCO3-的生成量,从而影响蛋壳形成。一般认为,提高饲料酸度(加Cl-或PO43-)对蛋壳质量有害,而饲料碱性较强(限制加入Cl-或加NaHCO3)有利于改善蛋壳质量。据报道,蛋鸡饲料中氯化物、总磷达0.8 %和1.5 %,能引起血液pH和CO2浓度下降,降低蛋壳钙化作用。日粮含钙不足时,高氯对蛋壳质量危害很大,磷、氯水平都高时其损害作用更大。用含高氯的地下水饲喂蛋鸡,会产生大量软壳蛋。研究日粮钙(2.25 %~6.0 %)、磷(0.45 %~0.70 %)和食盐(0.18 %~0.7 %)之间的关系表明,3.0 %~3.5 %钙、0.45 %磷、0.7 % 食盐足以保证蛋鸡较高的产蛋量和良好的蛋壳质量。日粮电解质平衡值在137~245 mEq/kg时比较适合(Stevenson,1983)。
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NaHCO3能提高蛋壳强度,减少蛋壳破损率。把NaHCO3用量按0.1 %~1.0 %不同水平添加到饲料中饲喂蛋鸡8个月,产蛋量逐渐明显提高,蛋壳厚度提高8 %。在饲料中添加1~5 mg/kg的NaHCO3来代替NaCl,可使蛋壳破损率降低1 %~2 %。特别是在夏季,蛋鸡通过喘气散热使CO2排出过多,血液中HCO3-含量降低,碳酸钙水平降低,使软壳、薄壳蛋比例明显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单纯补钙无效,通过添加NaHCO3来补充CO32-可使蛋壳质量明显改善。补充NaHCO3时,应减少食盐用量,防止Na+过量。
3.5 蛋白质水平 饲料中粗蛋白质水平能显著影响蛋壳质量。产蛋后期,适当降低饲料粗蛋白质水平,可使蛋重减轻,蛋壳厚度相对提高,从而明显改善蛋壳质量。此外限制饲喂的蛋鸡,其蛋壳质量明显高于不限量饲喂的蛋鸡(Wilson等,1990)。
4 提高蛋壳质量的方法
4.1 控制饲料中钙的适宜含量、形式、粒度和溶解度 要提高蛋壳质量,首先要控制饲料中钙的适宜含量,一般情况下应保持日粮中钙的含量为3.2 %~3.5 %,在高温及产蛋率达75 %~85 %时应提高到3.6 %~3.8 %,而且除了以石灰石作为钙源外,适当添加一部分贝壳粉有利于钙的吸收。其次要保持石灰石粒度为1400~5600 μm,溶解度在11 %~14 %范围内,来提高蛋壳质量。
4.2 配方时不仅要考虑总磷更要注意有效磷的含量并且保持恰当的钙、磷比例 植物性饲料中的磷主要以植酸磷形式存在,只有30 %左右被吸收利用,因此计算日粮配方时不仅要考虑总磷,更要注意有效磷在总磷中所占的比例,若有效磷在总磷中所占比例过少,要达到有效磷的要求,必定要添加更多总磷,不仅影响钙的吸收,而且使日粮的酸度偏高。一般说来,蛋鸡日粮中有效磷含量以0.30 %~0.35 %为宜,总磷不能超过0.6 %。
4.3 高温季节在蛋鸡日粮中适当添加维生素C和碳酸氢钠 高温季节,蛋鸡体内合成的维生素C不能满足产蛋需要,添加维生素C能降低体温,改善产蛋性能和蛋壳质量,同时高温使蛋鸡体内HCO3-水平降低,蛋壳主要成分CaCO3得不到充分保证,添加碳酸氢钠能有效改变此种状况。日粮中维生素C和碳酸氢钠的适宜添加量分别为200~400 mg/kg、0.1 %~1.0 %,同时应减少食盐用量,防止蛋鸡摄入过量钠。
此外选择石灰石作为蛋鸡钙源时,应检测石灰石中镁的含量,若镁的含量超过1.5 %,就会影响蛋壳质量,甚至出现软壳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