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在饲养管理不当的情况下,产后营养代谢病的发病率往往很高。例如缺钙引起的生产瘫痪,能量代谢紊乱引发的酮病,以及肝脏脂肪过度沉积引起的脂肪肝等疾病,各种代谢紊乱疾病常常彼此相互关联而又趋向于同时发作。这些疾病治疗延误又会诱发子宫内膜炎、乳房炎和四胃变位等疾病,因此对生产的危害也比较严重。很多养殖户会单纯的认为,产后这类疾病的发作可能是自己在产后饲养管理某个环节上出了问题。实际上,产后营养代谢病的发生不单单是产后饲养管理的问题,早在产前,特别是在干乳期就埋下了祸根。
为什么引发产后的营养代谢病的因素要追溯到干乳期的饲养和管理呢?
首先,母牛干乳期的出现,是长期以来品种进化的一个结果。干乳期的出现,泌乳停止,可以保证胎儿正常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也能够使母牛体内蓄积一定的营养物质,应对分娩以及分娩后泌乳的营养需要。
其次,营养代谢病的发生往往不会一触即发,而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只有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引起某种或者某几种营养平衡不完全失调或者完全失调才会发病。奶牛从妊娠末期的高营养需求阶段过渡到泌乳期高产代谢、高营养需求状态,需要一定的时间。
第三,要从奶牛围产期的营养需要特点说起。
干乳期即妊娠末期,是母牛蓄积营养物质的时期。奶牛不仅要维持自身代谢,为将来分娩以及泌乳储备能量,而且要维持胎儿体重生长的需要。牛胎儿重量的2/3是在妊娠最后1/3时间生长的,所以在妊娠末期,特别是干乳期(一般为60天左右)这一段时间,妊娠母牛的能量、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需要量往往非常大。如果这个时期营养供给不足,不仅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也增加了围产期发病的机会。但是,这段时间营养供给过度也不合适。产前能量供应过度会使母牛过肥,分娩时增加了胎儿产出的难度,产后则易发脂肪肝(也称为肥牛综合症)。产前日粮钙离子水平过高则会刺激牛体内分泌一种使钙离子水平下降的激素——降钙素,这种激素在产后可能继续发挥降钙作用。产后早期奶牛由于分泌初乳,从中排出钙也比较多(30g/天)。因此,在初产这几天,钙的需求量增加很快,血浆钙离子水平会很快下降引发不同程度的低血钙症,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生产瘫痪。此时,如果加上降钙素的降钙作用,会雪上加霜,使得血钙浓度下降更快,因此生产瘫痪的发病比较急,病程比较快。特别是在高产奶牛,或者奶牛泌乳高峰阶段(3~6胎),由于大量的钙经乳汁排出,钙平衡失调,生产瘫痪发病率更高。在诊断疾病时,血钙水平的变化可以参考表格1。
表1. 不同生理和病理状态下奶牛血钙水平变化
状态 | 血钙水平 |
正常泌乳期奶牛 | 8.4-10.2 mg/dl |
正常分娩期奶牛 | 6.8-8.6 mg/dl |
轻微生产瘫痪 | 4.9-7.5 mg/dl |
中等生产瘫痪 | 4.2-6.8 mg/dl |
重度生产瘫痪 | 3.5-5.7 mg/dl |
母牛产后期的营养包括自身维持需要,泌乳需要,犊牛生长(吸吮乳汁或哺食母乳)需要三个方面,营养物质的需求量大,代谢强度大,很容易形成营养负平衡以及代谢中间产物积累性中毒。当能量供给小于能量释放时,称为能量负平衡。此时,牛会动员自己身体内部储存的能量(例如脂肪),过度的动员使得血液内部酮体增多,可能引发酮病。随着体内脂肪分解加剧,必须脂肪酸产生过多,机体无法利用,就会沉积到肝脏引起脂肪肝。酮病和脂肪肝会进一步恶化机体的体况,延缓子宫复旧进程引发子宫内膜炎,改变乳房正常的结构和功能引发乳房炎。有些情况下,会继发牛酸中毒,酸中毒后引发的局部血管炎症,蹄叶炎就是酸中毒所致的疾病之一。
因此干乳期奶牛的饲养管理对围产期代谢病的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最佳的饲养管理模式应该实现最大化的营养供给平衡,采用质量可靠的饲料饲喂母牛,干乳期母牛不可过肥也不可过瘦,保持一个良好的体况;保持适宜的运动,促进干乳期奶牛消化、呼吸、运动各系统健康;保证足够的阳光,尽可能的让母牛多晒太阳,以促进VD3的合成,进而增强钙的吸收利用能力。有条件的牧场,管理应该细化到个体。奶牛个体消化以及代谢的差异性非常大,对于个体水平的控制可以极大的改善体况,提高生产性能。同时,对于围产期的奶牛,可以进行定期血常规检查制度,自己购置设备进行检查或者委托相关的单位进行化验,及时的在个体水平上监控血液中PH值、细胞成分、代谢中间产物的变化,提前发现疾病征兆,保证及时治疗,减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