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PRRS) 又称“猪蓝耳病”,以妊娠母猪死胎、流产、木乃伊胎、弱仔等繁殖障碍及各种年龄猪特别是仔猪发热,呼吸道症状、免疫抑制、高传染率为特征。该病于1987年首发于美国, 1991年由荷兰中央兽医研究所的Wensvoot等人分离出病毒,并以研究所所在地(Lelystad)命名为Lelystad Virus(LV),1995年传入我国大陆地区并迅速蔓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每年给美国养猪业造成的损失估计为5.6亿美元,被认为是最昂贵的猪病。在我国蓝耳病的自然感染率达到90-100%。仅2006-2007年,蓝耳病给中国造成直接损失达12亿人民币。
1.病原特性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属于尼多病毒目(Nidovirales)、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的成员,根据病毒的抗原性,基因组及致病性的差异,PRRS可分为2个型,即欧洲型和美洲型,两种毒株间氨基酸的同源性约为60%。
PRRS在OIE和我国病毒分类属于B(II)类动物传染病。病毒粒子为球形,呈20面体对称,直径48-65nm,有囊膜,表面有纤突。核衣壳直径25-30nm,外绕脂质双层膜。N蛋白是核衣壳蛋白,抗原性最强,E蛋白是由ORF5编码的,能诱导中和抗体。该病毒不能凝集红细胞,无血凝活性。
通常情况下,PRRSV对环境因素的抵抗力较弱,表现是:1)在干燥的环境中PRRSV容易失活;2)当pH低于6或高于7.5时,PRRSV很快丧失其感染性;3)用脂溶剂(如氯仿和乙醚)、去污剂处理后,PRRSV病毒囊膜可被破坏,进而失去感染性。 针对该病毒的以上特性,平时可用除污剂、酸性或碱性溶液处理病毒污染物,及时清洗圈舍和用具,做好猪场的消毒工作,始终保持环境的清洁、干燥,创造PRRSV难以生存的环境条件。通过加强消毒,既能杀灭病原,又可切断病原传播途径,蓝耳病也因此能得到控制。
2.传播方式
PRRSV只感染猪,不感染任何其他动物。通过空气和带毒猪的转移(引入)是该病毒的主要流行方式;健康猪与带毒猪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的饲料等接触是本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该病的传播没有明显的季节性,经典蓝耳病在冬季和春季偏多,高致病蓝耳病(PRRS变异株引起的)多发生于温暖季节。PRRS是世界性流行的猪病,不同年龄、品种和性别的猪均可感染,但其易感性有所差异。怀孕中后期的母猪和仔猪最易感染,其症状较为严重,哺乳仔猪死亡率可达80~100%,育肥猪则较温和,老龄猪感染后一般可康复。但高致病性蓝耳病的感染性差异相对不大。在饲养密度大的猪场中,病毒的传播速度更快。一个猪群一旦感染,在群内可出现持续性感染,而且猪群密度越大,病毒传播速度越快。发病后期多继发感染其他细菌病和病毒病(有报道高达80%)。
3.临床症状
急性感染:母猪晚期流产(105~107天)、产死胎、木乃伊胎(50%~70%)、产弱仔,影响母猪发情;仔猪出现呼吸困难及断奶前后腹泻、急性死亡等症状,断奶前后仔猪死亡率可达80%,断奶后仔猪的增重降低,日增重可下降50%~75%。
慢性或亚临床持续性感染:母猪生产性能下降,生长缓慢;猪群免疫功能下降,对疫苗免疫应答迟钝;猪群中支原体、副猪嗜血杆菌、传染性胸膜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上升;猪瘟控制的难度加大。
早期,典型的蓝耳病表现如下症状:母猪厌食、早产(一般是预产期前2~7天早产),产生大量的弱仔和木乃伊,弱仔猪基本上很难饲养成活,这是蓝耳病区别于其它导致流产的猪病的特点。母猪主要是妊娠后期流产,一般是一过性流产,4~8周恢复正常。
1997年以后,蓝耳病发生的特征及临床症状与以往的典型蓝耳病有很大不同。母猪妊娠早期开始出现流产,然后到中期和晚期流产,流产会反复,几乎整个妊娠期都存在高的流产率,发病时母猪的死亡率可能超过5%。
4.病理变化
猪感染蓝耳病后,皮肤出现发绀,发白,黄染,有少数口鼻出血和带血色泡沫,在耳部、颈腹部和尾部出现发绀或整个躯体黄染或整个躯体苍白,发生急性败血症,血液凝固不良,皮下出现胶冻渗出物。
解剖发现心包积液,心肌软化,少数可见心脏脂肪胶冻状,有的心内外膜出血,胃肠道充血、出血,胃底部出血严重,盲肠充血、出血严重。脾脏肿大,变软,有红色坏死区,易碎;肾脏肿胀(部分肾有出血点,也有完全没有出血的情况);脑部充血、瘀血;肺充血,瘀血肿胀,尖叶坏死或整个肺呈点状坏死。同时出现继发细菌感染可见纤维素性或化脓性心包炎、胸膜炎和腹膜炎等。
5.实验室诊断
该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病猪典型临床症状,特征性组织学病理变化,尤其是间质性肺炎,作出临床诊断。进一步确诊,还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目前已经建立不少血清学方法用于检测猪血清中的PRRSV抗原及其抗体:如免疫氧化物酶细胞单层测定(IPMA)、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中和试验(NT)、免疫酶技术(ELISA、Dot-ELISA)等。但由于PRRS抗原型的差异,一种方法只能两种抗原亚型才能检验出欧洲型和美洲型毒株的抗原和抗体,这就给实验操作带来不便。目前血清学方法只能用于评价猪群PRRSV感染状况,若要确诊还是需要病毒的分离鉴定。
RT-PCR技术是一种体外扩增特异性基因片段的技术,在RNA病毒的检测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现已被广泛应用。但是常规RT-PCR的敏感性还不是很高,不能从一些动物的组织样品中检测到病毒。鉴于RT-PCR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检测时间、污染几率等还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快速、大量、准确检测的要求,目前又发展了实时荧光RT-PCR,可在宽广动态范围内准确定量检测PRRSV。
6.防治
在蓝耳病的控制上,应充分认识该病的复杂性和免疫机制的不确定性。真正做好综合性防控措施是控制和减少蓝耳病发病的有效途径。
(1)建立有效的生物安全体系
建立和完善以“卫生消毒”工作为核心的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做好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将卫生消毒工作落实到猪场管理的各个环节,通过严格执行卫生消毒措施,一方面降低猪群PRRSV的感染率,另一方面可将猪场环境和猪舍内病原微生物的污染降低到最低限,以减轻或杜绝猪群继发感染的机会,把疫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由于PRRSV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可通过粪、尿、鼻液等传播病毒,因此,每周至少带猪消毒1~2次,消毒前应清水将猪舍冲洗干净,厂区一般每月消毒一次。另外死胎、死猪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
加强检疫:引进及购买仔猪时要严格实行检疫、隔离饲养制度,禁止引进阳性(包括抗体阳性、病毒阳性)猪种,杜绝从疫区带入病毒;购猪、引种前必须检疫,确认无该病后方可操作。隔离新引进的种猪,时间为21~28天(使猪能从运输应激中恢复,确保新猪是健康的),把引进种猪和原猪群混群需60天。
最大限度的控制PRRSV感染猪群的继发感染:PRRSV感染猪群后导致免疫抑制,易继发细菌病和病毒病,加重发病程度。因此,通过适当的抗菌药物、实施猪群的保健计划,以控制猪群的细菌性继发感染是降低PRRS危害的有效措施。可在妊娠母猪产前和产后阶段、哺乳仔猪断奶前和断奶后、转群等阶段适时阶段性的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和预防用抗菌药物,以防止猪群的细菌性继发感染。
(2)加强饲养管理
1)坚持自繁自养,实行封闭式饲养管理;彻底实现养猪生产各个阶段的全进全出,至少要做到产房和保育两个阶段的全进全出。
2)推广“早期隔离断奶”(SEW)饲养模式。仔猪多在断奶前后感染本病,因此采用SEW饲养模式可以减轻或避免仔猪感染。实践证明,仔猪提前断奶(17~21日龄),小单元全进全出,采用二期保育,可有效地控制本病以及其他病原体引起的混合感染。
3)加强猪群的饲养管理,精细化养猪。降低饲养密度,加强通风,减少应激因素。坚持定期检测淘汰制度,把弱猪、生长不良迟缓猪、病猪和濒临死猪及时淘汰,无害化处理。对猪场进行净化,特别是种猪场。
(3)疫苗免疫
1)要正确使用疫苗。目前国内蓝耳病疫苗主要有灭活苗、弱毒苗两种,而弱毒活疫苗又分为人工致弱活疫苗和自然弱毒活疫苗两种。蓝耳病阴性猪场应不免或选用灭活疫苗;蓝耳病阳性或周边猪场呈蓝耳病阳性的猪场应选择蓝耳病自然弱毒活疫苗。
2)免疫程序:要跟据本场的实际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以下免疫程序仅供参考:
仔猪:1次免疫,10-14日龄肌注1头份“文易舒”(蓝耳病自然弱毒活疫苗)。
后备种猪:配种前2次免疫,每次肌注1头份“文易舒”。
种猪:3次/年免疫,每次肌注1头份“文易舒”。
如果猪场确诊爆发蓝耳病,无猪瘟等其他病原感染。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1)当一部分猪表现出临床症状时,应及时将病猪与健康猪隔离开来,同时使用瑞普“文易舒”全场普免。
(2)A、种猪:紧急接种“文易舒”2头份,20天后再接种2头份。以后3次/年,每次肌注1头份。
B、商品猪:0-5日龄仔猪滴鼻1头份,10日龄肌注1头份。10日龄以上猪只接种2头份。接种时优先接种健康猪群和受威胁的猪群,已发病猪群视情况免疫。疫情稳定后,全群加强免疫一次,每头猪1头份“文易舒”。
(3)用消毒剂对全场进行带猪消毒。
(4)对临床症状严重的猪,只能采取淘汰、消毒的方法处理。
(5)配合广谱抗菌药物进行防治,如替米考星等药物,防止引起细菌病的继发感染。
(6)加强饲养管理和保健工作,在饲料里加入适量多种维生素或黄芪多糖,提高猪的抵抗力。
(7)如猪场爆发蓝耳病时有明显的猪瘟症状,应先紧急接种猪瘟高效细胞苗3头份,一星期后再接种“文易舒”2头份。
3)蓝耳病疫苗使用注意事项:
接种用器具应无菌,注射部位应严格消毒,最好一头猪一个针头;
怀孕的母猪应慎用,尽量的减少应激因素,避免引起机械性流产;
使用弱毒疫苗时,要与猪瘟、伪狂犬等弱毒疫苗间隔7天以上,避免发生干扰;
使用油乳剂灭活疫苗时,使用前应恢复到室温并充分摇动;
不同日龄或体重的猪体,接种深度要适度,要接种于肌肉内,避免接种于脂肪层或穿过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