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品种主要分布在粤北、粤中和粤东大花白猪是广东大耳黑白花猪的统称,由分布于广东境内各地的大花乌猪、金利猪、梅花猪、梁村猪、四保猪和坭坡猪合并,过去农户习惯以产地和集散地的名称对其进行命名,因此俗名很多。目前大花白猪可分为三个品系,即粤北品系(主要分布于韶关的乐昌、南雄和曲江等地)、粤中品系(主要分布在顺德、南海、高明等地,数量较少)和粤东品系(主要分布在兴宁、梅县、五华、和平等地)。自1983年统称为大花白猪。
2.最初来源于东汉时期,大移民带入新基因据对广州、韶关地区的古墓中发掘出来的陶猪模型研究,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当地已普遍饲养家猪,但当时饲养的是一种耳小而直立的猪。以后由于历史上战争的影响,我国中原地区人民曾两次向南大规模迁移,第一次于公元907至967年,移民经湖南到达广东的连州和曲江一带,第二次于公元1127至1279年,移民经江西的五岭隘口和大庚岭到达我省的北部。随着移民带入的华中地区的大耳型猪种又与广东本地猪杂交,逐渐育成粤北一带的大耳花猪。之后,部分移民沿北江迁居珠江三角洲,把粤北的大耳花猪再引入该地,并吸收了附近江西、东江等地方猪种的血统,经过长期选育,形成了近代的大花白猪。
3.毛色有黑白,耳大下垂大花白猪体型中等,毛色为黑白色,头部和臀部有大块黑斑,腹部和四肢是白色,背腰部和体侧有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黑块,黑白色的交界处一般有一条3至150mm的灰色带,大部分被毛稀疏,比较好辨识。
4.早熟易肥,仍然逃不过由于商品率而被淘汰的命运众所周知,土猪味道虽美,但是它最大的缺点是长得慢,而且屠宰率低,肥肉多,瘦肉少。大花白猪具有早熟易肥的特点,7个月左右就可长到112公斤,体重比普通猪稍重,根据2008年年数据,大花白猪屠宰率为78%,瘦肉率为42.8%。尽管相对其他本地猪来说,大花白的商品率较高,但是经济效益仍然不高,养殖数量少,也逐渐脱离了公众视线,2000年被列入《国家畜禽品种保护名录》,2006年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成为重点保护名录之一。5.与长白猪一起充分发挥杂交优势如何得到商品率高又美味的猪肉?实验证明,通过与瘦肉型猪进行杂交利用能取得明显的杂种优势,可有效提高瘦肉率。据王敬军等(2003)试验表明,长白猪与大花白猪杂种一代,日增重583g,比与大白猪和杜洛克效果要好,瘦肉率为49.5%,用长白猪再进行回交,含75%长白猪血液的级进一代杂种猪的瘦肉率可提高到56.2%。6.总结大花白猪是我国优良的地方猪种之一。具有适应高温多湿的环境、耐粗饲、早熟易肥、沉积脂肪能力强、肉质好、肉味鲜美、繁殖力高、发情症状明显、母猪哺乳性能好、利用年限长等优良特性,并且在肉色、肌肉pH、系水力、大理石纹、肌内脂肪含量等方面要好于外来品种。随着人们对猪肉品质要求的提高,该品种的经济价值将会越来越大。但增重速度较慢,饲料利用率较低。今后应继续做好保种场建设,扩大种群数量,加强保种工作,同时科学开展本品种选育和杂交试验,推动种质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