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病越来越复杂,大部分猪病由原来的单一病原转变为多因子协同作用,已经是旧病未除,再添新病,给养猪业造成很大损失,严重影响养猪业健康发展。
当前猪场防疫现状
疫苗使用不规范
调查中发现,有的猪场不切合实际,固定套用某个地区或某个猪场的免疫程序;迷信疫苗价格越高越好;有的猪场疫苗运输、保存不科学;在疫苗使用上,消毒不到位、打飞针,病猪、瘦弱猪同步免疫等。
疫病监测是对防疫和消毒的综合检验。然而,有的养猪户拒绝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疫病监测,抱侥幸心理。
生物安全保护措施
有的养猪场对新引进的猪不隔离或隔离不当,给原有猪群的安全生产带来一定的风险;有的猪场没有无害化处理设施,不对病死猪进行焚烧或深埋,不将剖解猪及胎衣进行无害化处理。更有甚者,为了减轻损失,把病死猪销售给屠户,导致病原微生物扩散。
发生疫情处理不当
猪场如遇到或怀疑传染病发生时,必须及时隔离,尽早诊断并尽快上报。病因不明或不能确诊时,应将病料送有关部门紧急检验,根据检验结果进行妥善处理。然而一些养猪户,延误最佳防控和治疗时机,造成疫情扩散和蔓延,给猪场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有些养猪户认为猪喜“脏”,在规划猪场时,一谈到猪场防疫条件要求,就认为在给他出难题,总是讨价还价。
对应措施
严格引种检疫
多数中小型猪场在购进母猪时,关注最多的是种猪的质量好坏,不主动申报检疫,加上免疫程序不规范,发生疫病不知道病原从何而来。为此,养猪场在引种时必须进行严格检疫,严防引进带疫猪。同时要到正规生产厂家引种,索要种猪合格证和检疫证明。
搞好预防接种和疫病检测工作
在选购疫苗时必须了解疫苗的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时间,疫苗的保存方法(冷藏、冷冻、常温),注意有无破损、是否真空、有无变质、变色、沉淀等现象;把握好配套的稀释液、稀释浓度、稀释后存放的时间(一般在稀释后1小时~2小时用完)。免疫时必须够量、避免漏免。肌注疫苗时注射部位要准确,避免注射的疫苗外流,如有外流必须用消毒液处理。免疫前后3日~4日猪禁用抗生素。对有疾病或体质虚弱的猪暂时不免,等好转后再免。
有条件的猪场,应建立兽医诊断室,便于对传染病和寄生虫进行监测。尽量做到自繁自养。从外地引进场内的猪,要严格进行检疫,引进后要单独饲养观察至少3周,确认无病后方可进入猪舍。每天早晚巡视猪舍,若发现异常猪只,将其剔出,送隔离舍观察、诊断和处理。死亡猪只要进行剖检做出正确诊断,建立详细的疾病检查、剖检、诊断、治疗、处理等记录,以了解疫病动态。
做好药物防治
一个猪场可能发生疫病的种类很多,许多疫病目前已有有效的疫苗(如猪瘟、猪丹毒、猪流行性腹泻等),有些疾病虽有疫苗(如大肠杆菌病、猪气喘病等),但实际应用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药物防治无疑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另外,在饲料中添加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抗氧化剂、氨基酸、中草药以及微生物制剂(如促菌生、调痢生等),也是增强猪免疫力的措施。
杜绝传染源
病源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看不见也摸不着。消毒是确保猪群健康的一项重要措施,任何猪场都应该重视。在猪场大门,要设立长于汽车轮一周半的水泥消毒池,生产区门口应有更衣室、消毒室和消毒池;进入场区应更换衣服、鞋帽等并进行消毒;尽量禁止外来人员进入生产区;要尽可做到“全进全出”。一批猪转出后,要对猪舍进行彻底消毒,空闲1周后方可进猪。仔猪注意保暖,猪舍要通风良好,每天清扫卫生,定期消毒。
建立可行的免疫、驱虫、药物保健制度
免疫前后应做好免疫监测,确保最佳免疫时机和了解免疫效果。驱虫前后要做好虫卵和虫体监测,以确定驱虫时机,观察驱虫效果。因地制宜建立药物预防程序,正确使用饲料添加剂。对诸如沙门氏菌病、大肠杆茵病及气喘病等,可以将药物加入饲料或饮水中。发现死猪,应送剖解室剖解,并及时做出诊断,然后对尸体进行烧毁或深埋处理。若猪场发生传染病,按传染病的性质,做好检疫、隔离、封闭、消毒等措施,及时控制和扑灭疫病,减少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