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养禽业条件下,坏死性肠炎出现病因及其影响因素复杂化、发病禽种类增加、发病年龄范围扩大、出现亚临床类型等10大新特点。
禽坏死性肠炎是由魏氏梭菌毒素引起的一种急性非接触性肠道传染病。英国的Parish在1961年首次报道该病,并成功的用一株魏氏梭菌复制出了该病,随后在欧洲其他国家以及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相继发病,目前世界各地均有该病的流行。近些年来,随着我国规模化养禽业的迅猛发展,坏死性肠炎出现了一些新的流行特点,现总结如下。
一、病因及其影响因素的复杂化
1.魏氏梭菌及其毒素的作用。魏氏梭菌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厌氧菌,常见于土壤、灰尘、饲料、粪便、垫料和家禽肠道内容物中,生长特别迅速,有五种类型:A 、B、C、D、E,其中引起坏死性肠炎的是A型和C型魏氏梭菌(也叫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A型魏氏梭菌产生的α毒素,C型魏氏梭菌产生的α、β毒素,是引起禽肠黏膜坏死这一特征性病理变化的直接原因。这两种毒素均可在感染鸡粪便中发现,试验证明由A型魏氏梭菌肉汤培养物上清液中获得的α毒素可引起普通鸡以及无菌鸡的肠道病变;魏氏梭菌还可产生溶纤维蛋白酶、透明质酸酶、胶原酶和DNA酶等,与组织的分解、坏死、产气、水肿及病变扩大和全身中毒症状密切相关。
2.球虫等导致肠黏膜损伤致病因素的作用。污染的饲料和垫料是该病的重要传播媒介,肠道黏膜的损伤是该病的主要发生因素,如球虫病、组织滴虫等引起的肠道黏膜损伤。临床上经常发现禽坏死性肠炎与球虫病相伴或相继发生。
3.肠道内环境的改变。虽然魏氏梭菌在健康家禽的小肠部位能够存在,但是正常条件下肠道内的有益菌的活动保证肠道内的魏氏梭菌数量很低,因而不会致病。任何能对小肠产生刺激的因素都可以导致坏死性肠炎的发生,当小肠内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如应激、肠道疾病、饲料霉变等,魏氏梭菌数量大大增加,产生过量毒素导致疾病发生。
4.日粮因素。1965年Smith 等发现调控家禽的日粮可影响其肠道内魏氏梭菌的数量。近些年的研究证实,饲料中高浓度的鱼粉、小麦、大麦、燕麦或黑麦,能提高肉鸡对坏死性肠炎的敏感性,世界上的饲喂小麦和大量鱼粉的养殖地区,坏死性肠炎的发病率都高于饲喂玉米日粮的养禽地区,发病后的严重程度也更大。
二、发病禽种类的增加
据以前的资料,坏死性肠炎能感染多种动物,在禽类中仅鸡有自然感染的报道。研究发现,坏死性肠炎的感染禽种类不断增加,近些年来发病的有鸡、鸭、鹅、鸽、孔雀、美洲雁、珍珠鸡、鹧鸪、火鸡、雉鸡、野鸟等。对于鸡的感染,有文献资料介绍主要感染肉鸡,蛋鸡很少发病,但是现在的研究发现肉用仔鸡、肉种鸡、产蛋鸡、乌鸡、散养柴鸡等不同品系、不同用途的鸡都能感染发病,并且坏死性肠炎已经成了蛋鸡的常见多发病之一。
三、发病年龄范围扩大
据文献记载,该病主要发生在2周至6月龄的鸡,最常发生于2~12周龄的鸡。但是就目前的研究发现,该病最早可于7日龄爆发,青年鸡、成年蛋鸡发病的报告越来越多。据欧洲的观察,家禽临床性坏死性肠炎在肉鸡各日龄段都有发生,最早发病是在14~15日龄,高峰期在25日龄。
四、流行的季节特点
禽坏死性肠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秋冬季节高发,但无明显季节性差异。在我国还发现炎热、高温高湿的夏季家禽也频繁发生坏死性肠炎。
五、流行形式的改变
原有的资料显示,坏死性肠炎是一种散发病,发病率很低。目前的发病与流行情况表明,该病的流行形式处于散发、地方流行性、爆发等多种流行形式并存的状态,肉鸡、商品蛋鸡、火鸡、肉鸭等家禽急性爆发非常多见。欧盟也有报道,自从1999年起实行禁止在饲料中使用能够控制临床型和亚临床型坏死性肠炎的抗菌性饲料添加剂以来,许多欧盟国家的肉鸡场发生的坏死性肠炎接近达到流行程度。
六、发病率死亡率差异较大
据之前资料,坏死性肠炎的发病率为1.3%~37.3%,死亡率为2%~3%。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坏死性肠炎的发病率差异较大,多数在1%~40%,随着在饲料中限制使用抗菌素,该病发病率有继续升高的趋势,许多报道指出,坏死性肠炎的发病率达到了10%~40%,欧盟也有报道称,发病率达到25%~40%。坏死性肠炎的死亡率差异也很大,有的较低,有的高达50%,但是死亡率在2%~6%的最为普遍,有很多人报道急性爆发的禽坏死性肠炎,突然死亡,死亡率达到10%~50%。
七、出现亚临床类型的坏死性肠炎
既往的资料显示,坏死性肠炎具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有急性型、慢性型之分。现在发现亚临床型坏死性肠炎危害非常严重,根据目前的研究,亚临床坏死性肠炎可分为两种类型。
1.温和性肠炎。主要表现为增重差,精神不好,采食量和生长性能较低,垫料潮湿,其他临床症状不明显。
2.肉鸡的肝炎或胆管肝炎。屠宰加工时鸡只肝脏发生炎症,肝脏报废率增加,胆囊可能破裂,并且有很小一部分比例的病例表现为腹膜炎。
亚临床型坏死性肠炎临床上很难识别,主要影响是导致肉鸡饲料转化效率低下,造成生产性能降低,对鸡群生产性能和鸡场利润的影响比临床坏死性肠炎的临床型还要大,亚临床型坏死性肠炎应该是最具有经济重要性的病型。
八、混合感染逐渐严重
目前报道最多的混合感染是坏死性肠炎与球虫病,多见于夏季多雨时期,混合感染后的鸡群死亡率大为提高,极易与许多病因构成肠毒综合症。此外,坏死性肠炎与非典型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腺胃炎、传染性支气管炎、大肠杆菌病、毛滴虫病、念珠菌病等病毒病、细菌病和真菌性疾病、寄生虫病混合感染、继发感染的报道也日渐增多,给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增加了困难。
九、魏氏梭菌的耐药性
魏氏梭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且能产生芽孢,厌氧,对环境抵抗力强。随着规模化养禽企业大量使用抗菌药物,魏氏梭菌也出现了较强的耐药性,如蛋种鸡企业大剂量、长时间使用硫酸新霉素治疗蛋种鸡坏死性肠炎无效,也有大量肉鸡规模化养殖厂用氟哌酸、庆大霉素、磺胺类药等治疗而无效的案例。生产实践中应该注意魏氏梭菌的耐药性问题,发病后最好应用药敏试验选择治疗用药。
十、禽坏死性肠炎造成的经济损失加重
多年来,一直认为坏死性肠炎是一种只有轻微经济重要性的零星发生的疾病。但近些年来,坏死性肠炎已经成为肉鸡业全球性的问题,被认为是最具威胁的新兴肉鸡行业的全球疾病之一。在我国,也认为在对家禽造成危害的细菌病中,坏死性肠炎仅次于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和葡萄球菌病,位居第四。由于坏死性肠炎爆发,造成的全球的经济损失估计为每年超过30亿美元。
综上所述,现代养禽业条件下,坏死性肠炎具有病因及其影响因素复杂化、发病禽种类增加、发病年龄范围扩大、流行季节特点、流行形式改变、发病率死亡率差异较大、出现亚临床类型、混合感染逐渐严重、魏氏梭菌耐药性出现、禽坏死性肠炎造成经济损失加重等10大新特点,养禽企业必须充分重视坏死性肠炎的防治工作,根据流行病学新特点,制订适合的防治措施并严格实施,才能防止坏死性肠炎的发生和流行,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