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养猪业已发展三十年多,然而各个养猪企业的发展却是千差万别。为什么有的养猪企业发展十分迅速,而有的却发展很慢甚至濒临倒闭?为什么有的企业传染病频发,而有的企业甚至连续7年都没有发生过蓝耳病?这些问题让我们不得不思考:这些成功的企业用了什么关键技术?而这些关键技术又有没有共同点呢?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我就对五、六十家养猪企业做过关于“是否应用了当时行业的先进技术”的调查,几年后发现当时应用了先进技术的企业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所应用的先进技术对企业起到了革命性的帮助作用。再观之如今快速发展的养猪行业,通过对行业最关键的因素调查分析后,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成功了的企业在关键因素上总是非常相似的,就是他们在生产管理过程中运用了更多前沿的方法和技术(比如新式猪舍、托管、精准营养、关键的育种技术,等等)。那么我们把这些在未来新一代的种猪,特别是新丹系、新美系、托佩克、PIC,他们的生产性能大大提高了,但同时产热量也提高了很多。要想让这些新一代种猪达到高的繁殖率和生长速率,我们目前的猪舍是不能满足新一代种猪对环境的需求的未来几年的行业发展中必须要采用的新技术叫做“行业的前沿技术”。
繁殖猪群对环境的需求
然而当下最核心的、所有的养殖企业都必须要用的前沿技术,就是“满足繁殖猪群的环境需求”。目前中国养猪行业都在讨论引种退化的问题,那么建立满足繁殖猪群环境需求的猪舍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因素,也是一项核心技术。为什么说它是一项核心技术呢?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环境中的热应激对繁殖猪群的影响十分严重。对公猪来说,每一次热应激都会对公猪的授精能力产生两个月的影响,对母猪来说,热应激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妊娠早期胚胎的存活和着床,因为温度一旦超过29℃,就会影响胚胎的着床和存活。早在1985年,有英国学者就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实验(见表),以48头第一次初配的后备母猪群为研究对象,把他们随机分成2组,每组24头并分别配种,实验组每天需要在超过27℃的环境中待至少4个小时,而对照组则处在23℃左右的环境中。配种后45天,将这些后备猪屠宰,然后衡量了一个指标,就是配种后每一侧子宫中已经着床的胚胎的湿重。结果发现,实验组在热应激以后,胚胎湿重是233mg,而在23℃左右环境的对照组,胚胎湿重是336mg,这也证明了在热应激后极显著地损失了胚胎。二是新一代的种猪对环境的需求更高。前不久艾尔瓦州立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从事环境和猪群环境研究的学者发现,新一代的种猪,特别是新丹系、新美系、托佩克、PIC,他们的生产性能大大提高了,但同时产热量也提高了很多。妊娠期母猪群每一天的热的产量(THP)和水分总产量(MP)比原来增加了很多。在这种环境下猪的体感温度也改变了(同样的温度,在湿度不同的情况下,所感觉的温度是不一样的)。要想让这些新一代种猪达到高的繁殖率和生长速率,我们目前的猪舍是不能满足新一代种猪对环境的需求的。所以就会出现大家所说的从国外引种退化快的问题。
如何满足繁殖猪群的环境需求?
首先,要保证繁殖猪群对温度的需求。我们之前提到温度对于繁殖猪群的重要性,会造成妊娠期母猪胚胎损失的温度高限是26.5℃,那么在配种的前两个月里环境温度一定不能超过这个限度。因为一旦超过,胚胎湿重肯定要受到损失,相应的总产仔数也会降低,甚至夏季母猪的返情也与热应激有关。当环境温度超过29℃时,胚胎的着床和存活都会受到影响。如果环境温度过高,对公猪精子的授精能力产生的影响就是45天,这是由他的生精过程决定的。此外对于泌乳期母猪来说,最适温度为16℃左右。我们国内和德国的两个实验同时证明了,在20多天的泌乳期里,体重损失超过5%的头胎母猪泌乳量不够,仔猪断奶重偏低,而且后续的产仔数和发情都不正常。所以说即使我们是从国外引种,并且还模拟国外半开放式的猪舍,但是这种所谓的纯种退化依旧是家常便饭。
其次,要改善猪舍的通风状况。新一代的种猪繁殖率高、生长速度快,其根本原因是代谢率提高了。随之而来的产热量和水分产量也提高了很多。同样温度,当湿度升高时,在冬天感觉更冷,在夏天会感觉更热。调查后发现,泌乳期的母猪在相同阶段,这些指标会增加44%。所以必须改善这些阶段的通风状况,繁殖效率才会增加。基于这些因素,需要把猪舍的通风量增加一倍,这样才能把妊娠期母猪产生的NH 3 、水分还有热量带走,才会减少甚至避免胚胎的损失。要注意的是在最低通风量时不能让冷风直接吹到猪的体表。这期间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风机的选择。因为现在风机的选择差异巨大。通过检测我们发现同样是24寸的风机,有的通风量甚至会相差40%。所以说我们从事养猪的企业在选择风机的时候一定要请专业的人士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猪舍的建筑特点,帮忙计算满足猪环境需求的风机。
另外,就是要完善繁殖猪群猪舍的空气过滤系统。特别是在公猪站的建设中一定要选择全空气过滤系统,因为蓝耳病病毒在公猪精液内的散毒时间最长可达90多天,而成年母猪仅为十几、二十天。我们还在两个相邻的养殖场做了一个试验。一个养殖场做初效的空气过滤(简单的滤掉灰尘和主要病原体的载体),另一个养殖场不做过滤。结果发现,做了初效过滤的养殖场连续4年没有发生过猪流行性腹泻(PED),而没有做过滤的那个场每年都会发生PED。所以我们养殖过程中一定要完善猪舍的空气过滤系统。
现阶段我们国家的生猪养殖技术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加之行业洗牌的周期充满了不确定性,未来中国养猪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都要依赖于行业的前沿技术,这些技术势必会在养猪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一定要及时汲取其中的精髓,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养猪行业健康、稳健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