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冠状病毒科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症状以引起2周龄以下仔猪以呕吐、严重腹泻、脱水、高死亡率为特征。
1 流行病学
仔猪传染性胃肠炎有季节性,从每年12月至次年的4月发病最多,夏季也可发病;各种年龄的猪均有易感性,10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其中5日龄的仔猪病死率最高,可达100%。断奶猪、育肥猪、成年猪的症状较轻,大多能自然康复,其他动物对本病无易感性。病毒和带毒猪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传染给易感猪。健康猪群的发病,多由于带毒猪和处于潜伏期的感染猪引入所致。
2 临床症状
仔猪突然发病,呕吐,继而出现急剧水样腹泻,有时呈喷射状,排泻物呈黄绿或黄褐色,个别呈灰白色,常夹有未消化的凝乳块,恶臭,体重迅速下降,明显脱水,体温升高到40.2~42℃ ,精神呆滞,喜卧,食欲不振或废绝,口渴贪饮,终因水泄频繁,机体严重失水导致心力衰竭而死亡。个别猪呕吐,在5 -8 d后腹泻停止,极少死亡,但体重下降,常表现发育不良,成为僵猪。该病发病快、死亡率高。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
3 病理变化
患猪消瘦,皮肤缺乏弹性,结膜发绀;胃内容物量少、稀薄,呈淡黄色,胃黏膜充血、出血;小肠黏膜充血较严重,部分脱落;结肠内充满灰褐色水样物,肠壁变薄,缺乏弹性;淋巴结充血、肿胀,呈紫红色,切面外翻、多汁,个别有褐色液体流出;有的患猪肾皮质有小点状出血。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可初步诊断为仔猪传染性胃肠炎
4 鉴别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例如病毒分离和鉴定、荧光抗体检测病毒病原、RT—PCR检测,未经免疫还可以用血清学诊断,包括中和实验和竞争ELISA等方法。引起仔猪腹泻病的病因较多,且临床症状十分相似,应注意鉴别。
4.1 流行性腹泻
这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接触性肠道传染病,以呕吐、排水样便和脱水为特征,主要发生于寒冷季节,大小猪几乎同时发生腹泻,大猪数日康复,7日龄内小猪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危害性很大。其发病日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与传染性胃肠炎极其相似,差异主要表现在其病死率比猪传染性胃肠炎稍低,传播速度稍慢,眼观病变仅限于小肠,肠管肿胀,充满黄色液体,肠壁变薄,肠系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水肿。要完全确诊还需实验室检测。
4.2 猪轮状病毒
寒冷季节多发于2月龄以内,仔猪发病率高,大猪症状较轻,发病仔猪厌食、呕吐、腹泻,粪便呈水样,病死率较低。不见胃底出血。肠内容物、粪便或病毒分离的细胞培养物,电镜检查可见到轮状病毒粒子。
4.3 仔猪黄痢
主要发生于7日龄以内仔猪。3日龄内的猪发病率90%左右,死亡率达100%。个别呕吐,拉黄色稀便。小肠呈卡他性炎症,十二指肠最为严重。
4.4 仔猪白痢
该病发生于10—30日龄的仔猪,季节性不明显,发病率中等,病死率不高,无呕吐,排白色糊状稀便,有腥臭味,小肠卡他性炎症,抗生素、磺胺类有较好疗效。
4.5 仔猪红痢
主要发生于l周龄以内的仔猪,以1~3日龄仔猪多见。发病仔猪由于肠黏膜炎和坏死,以排出红色稀便为特征,能分离出C型魏氏梭菌。
4.6 猪痢疾
8~l2周龄猪发病率很高,死亡率很低,季节性不明显,易复发,严重的发生喷射状水样,带有黏液和血液粪便,早期治疗有效。
5 防制
本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一般采用对症治疗(如止泻、补液、防止酸中毒和抗继发感染),因此要加强预防。
5.1 加强饲养管理
人员进出要严格控制,及时清洗和消毒运输工具。猪场应坚持自繁自养,防止从发生疫情的猪场引种,避免引入带毒或感染的种猪:如确实需要引进种猪。则应避免从疫区或发病猪场引进。对引进的种猪严格检疫,隔离观察1个月以上,确实无病时方可合群。对哺乳母猪要给予全价优质的饲料,保证其营养的全面、均衡,可使仔猪获得充足而富有营养的乳汁。产房生产必须严格执行全进全出制。做好初生乳猪和仔猪的越冬保暖丁作,提高仔猪抵抗力。
5.2 做好消毒工作
搞好猪场内外环境的卫生消毒丁作,做好猪场的灭鼠、除蝇、杀虫工作,每天清扫栏圈粪便,定期用30%来苏水、火碱溶液消毒。做好栏圈防寒保暖,垫草干燥柔软,猪舍温度最好保持在25℃左右,勿使仔猪受凉。不喂霉烂变质的饲料,不饮冷水。
5.3 加强免疫接种
用商品化的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疫苗单苗或猪流行性腹泻一猪传染性胃肠炎二联活苗对妊娠母猪进行免疫接种。采用猪流行性腹泻一猪传染性胃肠炎二联灭活苗给妊娠母猪产前45d和15d分别免疫1次(后海穴注射效果好)。为了增强免疫力,提高免疫效果,可在注射疫苗前后10天添加1%的促免1号,这样就让哺乳仔猪通过吃母乳获得抗体,产生被动免疫,效果良好。同时要加强疫情监测和免疫效果监测,切实做好免疫接工作,防止仔猪传染性胃肠炎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