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仔猪水肿病的发生与防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7-04  来源:互联网  作者:一天  浏览次数:254
核心提示:仔猪水肿病是由溶血性埃希氏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以水肿和高度致死为特征的传染病。本病多发生在春秋季,以健壮的仔猪最为常见,瘦弱的仔猪却很少发生。病程短、致死率高,是养猪生产中最重要的疑难病症之一,给养猪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一、主要临床表现见于生长旺盛的仔猪突然发病,眼睑肿胀,颜面部、颈部也很快出现水肿,精神沉郁,减食或不食,独卧一角,呈昏睡状,四肢无力,有的转圈,肌肉震颤,不时抽搐,四肢作划水状动作,触之惊叫,叫声嘶哑,最后因呼吸困难衰竭而死。病程1~2天,急性病例数小时至一天死亡,个别病例稍长可

仔猪水肿病是由溶血性埃希氏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以水肿和高度致死为特征的传染病。本病多发生在春秋季,以健壮的仔猪最为常见,瘦弱的仔猪却很少发生。病程短、致死率高,是养猪生产中最重要的疑难病症之一,给养猪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一、主要临床表现

见于生长旺盛的仔猪突然发病,眼睑肿胀,颜面部、颈部也很快出现水肿,精神沉郁,减食或不食,独卧一角,呈昏睡状,四肢无力,有的转圈,肌肉震颤,不时抽搐,四肢作划水状动作,触之惊叫,叫声嘶哑,最后因呼吸困难衰竭而死。病程1~2天,急性病例数小时至一天死亡,个别病例稍长可达7天,如出现神经症状,多为愈后不良。

二、主要剖检变化

最特征性病变是水肿,特别是胃的大弯部和贲门部的粘膜下层呈现胶冻样水肿,严重者可厚达2~3厘米。肠系膜、胆囊、喉头部水肿,肠系膜淋巴结水肿、出血,切面多汁。小肠粘膜有弥漫性出血。

三、诱发的关键因素

(一)饲养环境卫生,消毒随意性大。

设备陈旧,猪栏低矮,卫生条件差,消毒不严,饲养管理不完善,引起肠道微生物区系变化使致病性大肠杆菌异常增殖而在肠道内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产生的毒素被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引起肠毒血症,从而发生水肿病。

(二)仔猪断奶前和运输时不注意抗应激。

主要是运输仔猪会造成心理应激(母仔分离)、营养应激(从母乳转向饲料)、环境应激(从产栏到保育栏),以及捕捉、运输等方面应激,降低了机体的抵抗力。其中以营养应激最为强烈,影响也最大。

(三)免疫抑制。

不当的过早断奶可降低循环中的抗体水平,抑制了细胞的免疫力。

(四)消化系统功能缺陷。

消化器官不发达,容积小,机能不完善,导致肠道内腐败菌分解产生毒素,致使胃肠道消化功能失调,容易导致仔猪水肿病的发生。

(五)其它外源因素。

饲料品质不合理,产房教槽差,转料过急,气温变化大以及防疫、阉割等因素诱发本病的发生。

四、防治结合是关键

(一)加强饲养管理,彻底搞好猪舍消毒及环境清洁卫生,使用统牌消毒剂进行全场大消毒,每日一次,连用三天;每天及时清除粪便,不留有污水、积粪,保持地面干燥,保证猪舍适宜的温度以及通风透光。

(二)饲喂优质乳猪料,使用黄金组合(万特肺灵+新附优特乐+并可清)进行保健和治疗,换保育料时缓慢过渡;同时在饮水中加入绿益态(维生素+氨基酸+活菌)减少断奶应激。

(三)细心观察,发现可疑病猪,立即隔离治疗。采取抗菌消肿、利尿解毒等措施,采用赛福来(第四代头孢-头孢喹肟)、亚硒酸钠维E分别肌注,磺胺嘧啶钠注射液静脉注射,每日一次,连用三天。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