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6-04  来源:兽药营销网作者:李敬云  作者:旭日  浏览次数:410
核心提示: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是由猪圆环病毒引起猪的一种新的传染病。其主要特征为猪的体质下降、消瘦、腹泻、呼吸困难、咳喘、贫血和黄疽等。本病于1991年首先发现在加拿大,1996年暴发于世界许多国家。2002年证实我国猪群中存在本病。1.病原学病原猪圆环病毒(PCV),属圆环病毒科圆环病毒属成员。本病毒分为2个型,即PCV-I和PVC-111。PCv-1工对猪无致病性,但能产生血清抗体,在猪群中较普遍存在。PCV-111对猪有致病性,除引起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外,还可引起猪皮炎和肾病综合征、猪间质

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是由猪圆环病毒引起猪的一种新的传染病。其主要特征为猪的体质下降、消瘦、腹泻、呼吸困难、咳喘、贫血和黄疽等。本病于1991年首先发现在加拿大,1996年暴发于世界许多国家。2002年证实我国猪群中存在本病。

1.病原学

病原猪圆环病毒(PCV),属圆环病毒科圆环病毒属成员。本病毒分为2个型,即PCV-I和PVC-111。PCv-1工对猪无致病性,但能产生血清抗体,在猪群中较普遍存在。PCV-111对猪有致病性,除引起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外,还可引起猪皮炎和肾病综合征、猪间质性肺炎、母猪繁殖障碍、传染性先天性震颤等疾病。猪圆环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对氯仿不敏感,在PH为3的酸性环境中很长时间不被灭活,70℃时可存活15分钟。

2.流行病学

流行特点病猪和带毒猪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存在于病猪的呼吸道、肺脏、脾和淋巴结中,从鼻液和粪便中排出病毒。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精液及胎盘传染。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主要发生于断奶后2至3周龄的仔猪,一般于断奶后2-3天或1周开始发病,发病率为4%-25%,病死率为5%-35%。哺乳仔猪很少发病。以散发为主,有时可呈现暴发,病程发展较缓慢,有时可持续12至18个月之久。病猪多于出现症状后2至8天发生死亡。饲养管理不良,饲养条件差,饲料质量低,环境恶劣、通风不良、饲养密度过大,不同日龄的猪只混群饲养,以及各种应激因素的存在均可诱发本病,并加重病情发展,增加死亡。由于圆环病毒能破坏猪体的免疫系统,造成免疫抑制,引起继发性免疫缺陷,因而本病常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细小病毒、伪狂犬病毒及副猪嗜血杆菌、猪肺炎支原体,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和链球菌等混合或继发感染。

3.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症状病猪表现精神、食欲不振、发热,被毛粗乱,进行性消瘦、生长迟缓、呼吸困难、咳嗽、喘气,贫血、皮肤苍白、体表淋巴结肿大。有的皮肤与可视茹膜发黄、腹泻、胃溃疡、嗜睡。临床上约有20%的病猪呈现贫血与黄疽症状,具有诊断意义。

剖检可见间质性肺炎和豁液脓性支气管炎变化。肺脏肿胀,质度坚硬似橡皮样,其上面散在有大小不等的褐色实变区。肝变硬、发暗。肾脏水肿、呈灰白色,皮质部有白色病灶。脾脏轻度肿胀,胃的食管区戮膜水肿,有大片溃疡形成。盲肠和结肠赫血、出血。全身淋巴结肿大4至5倍,切面为灰黄色,可见出血。特别是腹股沟、纵隔、肺门和肠系膜与领下淋巴结病变明显。如有继发感染则可见胸膜炎、腹膜炎,心包积水、心肌出血等。

4.诊断与防控

诊断根据本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只能做出初步诊断,确诊依赖于病毒分离与鉴定、血清学抗体检测以及间接免疫荧光技术、PCR技术和ELIsA等。

应加强饲养管理,降低饲养密度,实行全进全出制,减少环境应激;避免从疫区引人种猪;平时应加强消毒,控制继发感染,及时淘汰病猪。

预防:母猪产前7天—产后7天,用千分之二“新可宁”拌料,经大量实践证明可有效预防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症的发生。

治疗:如有呼吸道配合阿奇霉素,有肠道配合新霉素等治疗,另外在饲料中添加优质多种维生素,提高机体代谢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