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仔猪腹泻的原因较多,首先要分析病因,在临床上可根据发病季节、特点及典型症状等做出初步诊断,最后根据实验室检测化验结果予以确诊。
1. 仔猪黄痢
流行特点:主要发生于1周内特别是3日龄左右的仔猪,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很高,7日龄以上的仔猪发病较少,母猪携带致病性大肠杆菌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特征症状及病变:突然发病,排出黄色粘液状的稀粪或水样粪,混有凝乳状小片和气泡。肠内有黄色液状物和气体,肠粘膜呈急性卡他性炎症,以十二脂肠最严重,空肠和回肠次之,结肠较轻。
防治:采用以改善饲养管理和加强卫生防疫为主的综合性措施,疫苗接种是行之有效的措施。产前20-30天注射大肠杆菌疫苗一次。实践证明,采用二次免疫的效果比一次免疫好,方法是产前30-40天注苗一次,15-25天后再加注一次。通过药敏试验选用敏感药物进行防治,及时补液口服补液盐、电解多维饮水,或使用微生态制剂。
中药疗法:大蒜疗法。大蒜100克,切碎后加入50g白酒100毫升,浸泡3-5日,取浸液每毫升加冷水4毫升后灌服,每天2-3次,连续2-3天。白龙散疗法。白头翁2份,龙胆末1份,混匀,每日1次,每次3克,连服3日。
2. 仔猪白痢
流行特点:通常发生于10-30日龄的仔猪,以10-20日龄最多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发病率较高,但病死率较低。饲养管理不良,卫生条件差是该病发生的外因。
特征症状及病变:排出灰白色、浆糊样稀粪,有腥臭味。肠内有不等量的食糜和气体,肠粘膜充血、出血,肠壁变薄。
防治:同仔猪黄痢。
3. 仔猪水肿病
流行特点:病原是溶血性大肠杆菌,通常在断奶后1-2周内发生,往往是一窝断奶仔猪中生长最快、健康活泼的猪最易发生本病。饲料突变与仔猪吞食大量饲料引起肠胃功能紊乱与肠道微生物群紊乱,从而导致大肠杆菌繁殖,这是发生水肿病的根本原因。
特征症状及病变:最典型的症状是肌肉运动失调,步态蹒跚、盲目前进或作圆圈运动,喜侧卧,口吐白沫,肌肉震颤、抽搐、四肢动作呈游泳状。水肿是本病的特征性症状,仔细检查时,眼睑、眼结膜甚至前额皮下水肿。本病的发病率不高,死亡率却达90%以上。可见全身各组织水肿,水肿液呈胶冻样、清亮无色或淡红色,心包、胸、腹腔积液,暴露于空气后成胶冻祥。心肌、心外膜有时可见严重出血。
防治:缺硒是发生水肿病的一个诱因,可采取补硒注射亚硒酸钠VE预防水肿病。选用地塞米松磷酸钠、磺胺嘧啶及维生素C注射液。配合利尿缓泻排毒,用速尿针剂肌注;灌服盐类泻剂如硫酸镁、硫酸钠、人工盐和大黄末、碳酸氢钠等。
4 . 仔猪红痢
流行特点:又称猪梭菌性肠炎或坏死性肠炎,病原体为C型或A型魏氏梭菌。主要侵害1-3日龄的初生仔猪,病程短,死亡率高,1周龄以上的仔猪很少发病。
特征症状及病变:突然排血痢或红褐色稀便,偶有呕吐,体质虚弱,很快死亡。特征性病变主要在空肠,外表呈暗红色,肠腔内充满含血的液体,肠系膜淋巴结呈鲜红色,有时病变可扩展到回肠,但十二指肠一般没有病变。
防治:本病发生急,死亡快,往往来不及治疗或治疗效果不佳,主要依靠平时选用敏感药物进行预防。仔猪初生3日内服青霉素或链霉素效果良好,预防量每公斤体重8万单位,治疗量10万单位,每天2次。
5. 传染性胃肠炎
流行特点:多流行于冬春寒冷季节,各种年龄的猪均有易感性,10日龄以内仔猪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很高,5周龄以上的病猪则很少死亡,较大的或成年猪几乎没有死亡。
特征症状及病变:仔猪突然呕吐、水样腹泻、脱水,成年猪症状轻微,只表现厌食和短时间腹泻。仔猪胃内充满凝乳块,胃底粘膜轻度充血,小肠充血,有泡沫状液体和未消化的凝乳块,肠壁变薄,呈半透明状。
防治:该病的治疗原则主要是补充体液、防止继发感染。临床上饲喂补液盐、葡萄糖或白糖水。临诊上常见的有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肺炎以及球虫病等混合感染,这些疾病能加重本病的病情,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因素,治疗用新城疫Ⅰ系苗,每支0.5克加生理盐水10毫升,每头猪不论大小注射2毫升。注射三氮唑核苷(病毒唑又名利巴韦林)每公斤体重0.2毫升,每日注射一次,并配合使用常用的肠道抗菌药。预防每年9-10月份繁殖母猪、公猪、后备猪免疫注射病毒性腹泻二联苗。母猪在分娩前5周和2周进行,可使仔猪获得良好的被动免疫,有效防止该病的发生。
[分页符]
6. 流行性腹泻
流行特点:多发生于寒冷季节,大小猪几乎同时发生腹泻,大猪在数日内可康复,仔猪有部分死亡。
特征症状及病变:呕吐,水样腹泻,明显脱水,食欲大减,与猪传染性胃肠炎极为相似。病变限于小肠,肠管扩张,含有大量黄色液体,肠壁变薄,肠系膜淋巴结水肿。
防治:同猪传染性胃肠炎。
7. 轮状病毒感染
流行特点:晚秋、冬季和早春寒冷季节多发,常与仔猪白痢混合感染,多发生于8周龄以下特别是10-28日龄的仔猪,病死率较低,成年猪多为隐性感染。
特征症状及病变:仔猪厌食、呕吐、下痢,粪便呈黄色、灰色或黑色,为水样或糊状。病变主要限于消化道,胃壁迟缓,胃内充满凝乳块和乳汁,肠壁变薄,内容物呈灰黄色或灰黑色的液状。
防治:同猪传染性胃肠炎。预防主要依靠加强饲养管理,增强母猪和仔猪的抵抗力,在疫区要使新生仔猪尽早吃足初乳,接受母源抗体的保护,减少和减轻病症。
8. 猪痢疾
流行特点:病原体为猪痢疾密螺旋体。最常见于2-3月龄断奶后正在生长发育的猪,发病率高,病死率较低,仔猪和成猪较少发病。无季节性,传播缓慢,流行期长,易复发,各种应激因素可促进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特征症状及病变:不同程度地腹泻,粪便中充满血液和粘液,呈棕色、红色或黑色。大肠粘膜发生卡他性出血性炎症,进而发展为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
防治:治疗效果不佳,早期治疗有效,主要依靠平时的预防,可选用敏感抗菌药物。
9. 猪副伤寒
流行特点:病原体为沙门氏杆菌。主要侵害2-4月龄仔猪,尤其是断奶后不久的仔猪最易感,成年猪及哺乳仔猪很少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呈散发性和地方流行性。
特征症状及病变:急性型先便秘后腹泻,粪便恶臭,耳、腹部及四肢皮肤紫绀;慢性型最常见,反复下痢,粪便呈粥样或水样,黄褐、灰绿或黑褐色,恶臭,有的病例在胸腹部出现湿疹样丘疹。剖检可见急性型主要是败血症变化;慢性型主要是盲肠、结肠有凹陷不规则的溃疡和伪膜,肝、淋巴结、肺中有针尖大至粟粒大的灰白色坏死灶。
防治:预防可接种仔猪副伤寒菌苗或在多发年龄阶段添加敏感药物。治疗可口服土霉素,每天每千克体重50-100毫克;或口服新霉素,每天每千克体重40-50毫克;也可用新诺明或磺胺嘧啶,首次量每千克体重0.14-0.2克,维持量每千克体重0.07-0.1克。也可使用大蒜5-25克,捣烂后灌服,1天3次,连用3-4天。治疗时除选用敏感药物外,对于病程较长、体质较弱的慢性病例还应辅以对症治疗,如补液(口服补液盐)解毒(0.5%碳酸氢钠注射液)、强心(安钠咖、氯化钙注射液)、收敛(木炭末、鞣酸蛋白)、壮补(葡萄糖注射液、维生素C)等。
10. 球虫病
流行特点:多发于温暖潮湿季节,7-21日龄的仔猪最易感。特别是饲养在阴暗、潮湿、卫生不良的猪舍中的仔猪,其发病率较高。
特征症状及病变:排出土灰色、黄色胶冻状或水样稀便,混有大量粘液和未消化的饲料。空肠和回肠呈卡他性炎症,肠壁增厚,并有粘液性渗出物附着或呈坏死性病变。
防治:创造良好的卫生环境和防止母猪排出卵囊,可选用磺胺类药物或氨丙啉进行治疗,也可用氯苯胍、莫能霉素、马杜霉素和三字球虫粉等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