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育雏温度:雏鸡既可散养,也可笼养,不管采用哪种饲养方式,在任何季节,都要给雏鸡以适当的温度。供暖保温、看鸡施温是育雏成败的关键,因为外界温度对于雏鸡的体温调节、采食以及饲料的消化吸收等都有密切的关系。雏鸡既怕冷,又怕热,对环境温度变化的适应性较差,太冷、太热都会影响雏鸡的生长甚至造成雏鸡死亡。
育雏的温度应根据鸡只的体质和育雏季节等灵括掌握。冬季温度应偏高些,因为此时外界气温低、温差大,容易散热。在夏季,气温高、温差小,就可以稍低些;夜间高些,白天低些;种用鸡低些,肉用鸡高些;弱雏高些,健雏低些;小群高些,大群低些。但温度一定要保持稳定,切不可忽高忽低。不同周龄的贵妇鸡对育雏温度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一般可以根据雏鸡的体质和睡眠等状态加以调节。育雏温度偏高时,雏鸡往往饮水量增加,张口喘气,采食量减少,并远离保温设施。温度偏低时,雏鸡挤在保温器中间,相互堆叠。
(2)温度:湿度大小影响鸡体内热量的散发。除了做好保温工作外,同时还要注意,室内空气不能过于干燥。如果室内过于干燥,室内灰尘过多,易引起呼吸道疾病。因此,室内相对湿度应该保持在60% - 65%.而且还要保持良好的通风。 2周龄内相对湿度为60% - 65%,2周龄后为55% - 60%。湿度过低,雏鸡体内水分散发过快,饮水量增加,育雏室内灰尘多,雏鸡容易因为脱水而生病,呼吸道疾病易暴发,羽毛生长不良,啄毛、啄肛现象增多。湿度过大,水分代谢受限制,体表散热困难,食欲下降,雏鸡生长缓慢,羽毛无光,抗病力减弱,垫料易发霉,易导致黄曲霉素菌病及球虫病的发生。时可在中午前后注意通风,外界温度低时,室温提高后开窗通风,或撒干石灰、草木灰于走道,并勤换垫料以降低湿度。
(3)饲养密度:密度大小与雏鸡的正常生长发育有密切关系。饲养密度以鸡能充分活动、自由采食和休息,又不浪费舍内空间,能使鸡群生长整齐、增重快、避免啄癣发生为宜。密度过大,鸡群拥挤,吃食不均,会影响鸡的生长,发育不整齐,容易发生啄肛等恶癖,死亡率增加;密度过小,不能充分利用棚舍,增加成本,降低经济效益。贵妇鸡的饲养密度,随养鸡方式和鸡舍设备条件差异甚大,要根据实际情况、鸡舍结构、通风条件及饲养方式等于以综合考虑。一般1平方米可养1周龄雏鸡70 - 80只,5周龄雏鸡30 - 40只,6周龄雏鸡l5- 20只。
(4)光照:光照的目的是使贵妇鸡能充分采食、饮水和活动,以达到增重快、饲料报酬高的目的。光照使雏鸡增加活动和增强新陈代谢,促进食欲,提高室内温度,降低湿度,提高健康水平。由于雏鸡视力较弱,为了促使其及早饮水和采食,光照强度要大一些。以后随雏鸡的生长而减弱,一般在20平方米的育雏舍内点一盏60瓦的灯泡,即可达到光照要求。14天后,可将光照降到20瓦。光照时间在3日龄内采用23小时光照,4-7日龄采用22小时光照,第2-5周龄为16小时光照。贵妇鸡饲养到4周龄以后,较大的光照强度可能会抑制其生长,采用弱光可使鸡群安静,有利增重,因此以弱光照为宜。用于光照的灯泡,保持光照强度仅能使鸡看见饮水和采食,可使鸡食后安静休息,又能预防啄羽恶癖。光照强度必须均匀分布,使每只鸡的受光强度尽量均衡。
(5)通风换气:贵妇鸡在育雏期间,由于饲养量多,密度大,生长速度较快,随着体重的增加,呼吸量也明显增加,需要的新鲜空气也越来越多。因此,必须随气温与雏鸡日龄不断调节室内的空气,才能使雏鸡生长发育好。1-2周龄以保温为主.3周以后以通风为主。通风不良,雏鸡排泄物中的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不能及时排出,会使鸡舍内的空气污染。如有害气体超过了允许范围,需立即通风换气,但通风换气时应注意保温。通风和定期清粪是保证空气新鲜的重要手段。通风换气的方法是:当外界温度低时,应将室温提高l - 2C后再通风,或利用中午气温较高时通风。冬季和早春,为使育雏舍内保持一定的温度,可对通风的门窗安装纱布,这样既可过滤空气,又能达到逐渐降温的目的。但必须注意,通风换气时忌穿堂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