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养殖技术 » » 正文

猪病难以控制的因素分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2-27  来源:中国行业研究网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281
核心提示:在当今规模化养猪生产中,疾病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尤其是2006年夏季发生和流行的猪高热病,直接导致了许多农户和规模猪场的猪只大量发病和死亡,造成了重大损失。如何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疫病防制新技术以确保猪场安全生产,是业内人士需要认真探讨和解决的大问题。1猪病难以控制的因素分析1.1多病原猪病增多近年来,规模猪场病毒病趋于缓和、细菌病呈上升态势。多病原猪病较多,常以猪瘟、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乙脑等病毒性繁殖障碍性疾病为主,继发或混合感染副猪嗜血杆菌病、链球菌病、巴氏杆菌病、大肠杆菌病等疾病;并且无

在当今规模化养猪生产中,疾病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尤其是2006年夏季发生和流行的猪高热病,直接导致了许多农户和规模猪场的猪只大量发病和死亡,造成了重大损失。如何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疫病防制新技术以确保猪场安全生产,是业内人士需要认真探讨和解决的大问题。

1猪病难以控制的因素分析

1.1多病原猪病增多

近年来,规模猪场病毒病趋于缓和、细菌病呈上升态势。多病原猪病较多,常以猪瘟、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乙脑等病毒性繁殖障碍性疾病为主,继发或混合感染副猪嗜血杆菌病、链球菌病、巴氏杆菌病、大肠杆菌病等疾病;并且无论是细菌病还是病毒病。病猪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都很相似,主要体现为呼吸道疾病的症状,给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防控带来很大的困难。据了解,呼吸道病综合征就是由病毒、细菌、环境应激、霉菌毒素和猪体免疫力低下相互作用造成的。

1.2目前许多正规猪场的设计、生产现状及防病理念不能有效控制疫病

1.2.1一点式的高密度饲养不利于疫病的防控。目前,许多管理规范的养猪企业在几十亩(或百十亩)土地的范围内年出栏猪一万头至数万头,在狭小的范围内高密度饲养。猪只数量的增加、彼此间距离变小,使一些接触性疾病的传播变得极其容易(如口蹄疫、蓝耳病等),常常暴发流行。生产实践表明,高密度的集中饲养让猪生活在集中营的监牢中,猪遭受的苦难已超越了其承受能力,即使管理最好的猪群也处于亚健康状态,造成猪对疫病的易感性增强,只要环境条件稍微改变猪就会发病。

1.2.2猪舍设计不科学,使猪场无法有效防控疫病。许多猪场的猪舍采用的是长通间、双列式结构。如在妊娠舍采用限位栏饲养,一栋猪舍常饲养数百头母猪;分娩舍母猪多在产床上分娩,使舍内常有处于不同生理状态的各类母猪、不同日龄的哺乳仔猪;而生长肥育舍内也同样有几百头不同年龄的猪混合饲养在一栋猪舍内。舍内通风换气、排污、喂料、清扫及其它生产活动均由一侧向另一侧进行。这种大通间猪舍设计的最大问题则是病原微生物可通过猪只间的密切接触、空气、污水及人员活动传播,使急性传染病在极短的时间内在一栋猪舍内或全场范围内流行。

1.2.3猪场流水线式的生产工艺流程设计不利于防控疫病。目前,许多猪场仍按工艺流程设计,分别对空怀配种、妊娠、分娩、保育、肥育的各类猪群采用了“流水线式”的生产管理方式,使猪不断地转群、合群,猪群流动性增大,猪只间接触频率增高,导致猪群中争夺位次的争斗增多。在目前猪病较为复杂、猪舍大空间设计和猪群大群体饲养管理的方式下,猪群很容易处于应激状态,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在不能实现全进全出的情况下,易于传染病的水平传播。

1.2.4猪场的位置和猪舍间距不符合现代防疫技术要求。由于选址和设计的缺陷,不少猪场与周围的村庄、交通主干道距离较近,生产区内猪舍间距过小、不符合隔离与通风的要求。不同用途、不同年龄的各类猪群混群饲养也不符合现代防疫技术的基本要求。更有甚者,有的猪场根本没有隔离舍,发病猪只或引进的种猪常与本场的正常猪只饲养在同一栋舍内,人为造成疾病的传播。

1.2.5许多猪场的猪舍不能彻底消毒灭源。由于许多规模猪场采用流水式作业和大通间式猪舍,无法实行全进全出和彻底空栏,各类猪舍基本上只实行载猪条件下的日常消毒或局部的空栏清洗消毒,不能进行必不可少的定期空栏消毒。在冬春季节采取塑料薄膜全密封保暖的情况下,许多猪场基本没有对猪舍内空气进行消毒;需转群移动的猪群在进入其它猪舍时基本也不消毒,从而导致疫病的扩散。

1.2.6猪场严重的环境污染有利于疾病的发生和扩散。猪场的环境污染源主要是粪便、污水和有害气体。目前,国内许多猪场因建场较早,设计不合理,导致场内粪便、污水污染的现象随处可见。夏季蚊蝇成群,有利于疾病的发生和扩散。有害气体对猪舍内空气的污染更为严重,尤其在冬季采用塑料棚保暖的情况下,猪舍内臭气扑鼻,氨味刺眼,这也是一些猪场冬春季节呼吸道疾病多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1.2.7从多个种猪场引种,使猪场疫病更加复杂。目前,多渠道从不同的种猪场引种是许多猪场存在的大问题。尤其是一些新建猪场急于投产,多渠道引种,使得不同地域、不同繁育体系间疫病的传播越来越多,结果猪场成为疫源的集中地。生产实践表明,一些猪场的猪伪狂犬病和蓝耳病的发生和流行,都与从外地引种有关。

1.2.8对猪舍内环境的控制工作重视不够。在高密度集约化饲养条件下,为保证猪群的正常生产,必须有效地控制猪舍内的环境,如温度、湿度、光照、灰尘和有害气体浓度、病原微生物数量等等。猪舍内这些不利环境因素一旦达到一定水平,极易损害猪的健康,造成疫病发生和流行。然而,许多猪场由于建场较早,未考虑上述因素。对于许多传染病来说,如果不存在饲养管理恶劣的因素,就不会加重病情。腹泻、地方性肺炎、生长参差不齐和仔猪断奶后生长不良等问题可以是传染病的结果,但更是饲养密度过大、饮水不足以及气温和通风管理不当(在全封闭式管理的猪舍及冬季更为严重)等因素的结果。在许多情况下,治疗这些疾病是不能只依赖抗生素和其它药物的,还应改善猪舍环境。

1.3 防控疫病的观念落后

药物和疫苗的滥用不仅对猪有害,而且还造成耐药性的增加。大量注射疫苗,可导致重要疾病免疫失败甚至散毒。目前,国内许多猪场为防控猪病不得已大量用药,如饲料加药、饮水加药,有病多投药、无病投药保健等,使猪成了离不开药的“药罐子”。长期或阶段性预防性加药均会使猪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导致猪染病时无药可用。同时,“加药”也增加养猪成本,目前一头猪平均加药成本已接近50元,有些场甚至高达80元以上,而如此高的药费支出并未带来人们期望的相应的收入。

如今我国传统且已成形的连续性一点式生产模式,要想继续获得成功难度很大。2006年夏季发生和流行的猪高热病,虽然许多猪场也采取了种种措施予以防范,但仍未幸免就是一个显著例子。

2规模猪场防制重大疫病发生和流行的新技术体系的探讨总结

2006年夏季发生“猪高热病”后,许多单位也采取了种种措施和方法,但仍不能及时控制本病、并造成了重大损失,就充分说明这些传统、落后的相关技术措施不能有效防控疫病的严重性。相反,那些能充分利用现代养猪新理念,“实施了多点式生产模式及全力做好猪舍内环境控制等工作的养猪企业,不但躲过了劫难,而且也在降低了疫病防治成本的同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现将这些养猪企业采取的相关技术措施总结如下。

2.1 实行完全的全进全出管理程序

全进全出是将同一栋猪舍内全部的猪同时移出,然后再同时移入一整批猪的技术。完全腾空的猪舍可以彻底清洗、消毒、空舍以杀灭猪舍内的病原,并减少病原在不同年龄猪群中传播的机会。但在实行全进全出管理程序时,不可将前一批的掉队猪留下来,与下一批猪一起饲养。否则,就给下批猪留下了疫情隐患。

2.2采用早期隔离断奶新技术,确保仔猪安全断奶

早期隔离断奶新技术的基本原理即在仔猪于14~21日龄整批断奶后,立刻送至与母猪完全隔离的猪场饲养,可以大幅度减少疾病由母猪传染给仔猪的几率,也大幅度减少一贯作业猪场常见的疾病风险。河南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的东方种猪场,实行仔猪18日龄断奶,不但确保了断奶仔猪的快速生长,而且每头上市的商品猪还可节省成本达30元左右。对实施早期隔离断奶新技术的猪场而言,硬件设施、营养水平和管理水平必须跟上,否则就得不偿失。

2.3高度重视引种工作

病原体进入猪场的途径有很多,最常见的就是通过引种带来疾病。如果不得不从外场引种,则尽可能从同一个种猪场买猪。如果做不到,那么可以从一个猪场购买公猪(买精液最好),而从另一个猪场购买母猪。如果从许多不同的猪场购买种猪,最终将各种猪病集中在猪场。而大多数传染病的暴发,都是发生在新猪引入之后。引种的一般原则是,来源猪场的猪健康状况必须好于接收猪场。新引进的猪必须来自已检测主要传染病(如蓝耳病、伪狂犬病、布氏杆菌病等)为阴性的猪群,并且要在生产区外隔离观察至少60天,在最终混群之前还要做一次检测。

2.4实行多点式养猪生产新技术

众所周知,免疫良好的分娩母猪,其后代通过吸食初乳和常乳获得母源抗体,在一定的时期内对疾病有较强的抵抗力,但这种抗病力随着仔猪日龄的增长逐步消退。如果在这种情况发生前将仔猪断奶、并在足够远的距离外(500米以上)隔离饲养,就可有效地切断猪病在猪群中的连续传播。这种管理模式就是将不同类型的猪群分开饲养的多点式生产方式。此法大大降低了猪场内发生传染病全场猪只都被波及的风险。万一某一点的猪群发生疾病也比较容易进行清场、消毒、恢复饲养,不至于影响整个猪场的生产。河南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的潢川豫鸣公司4个2万头猪场,全部采用将种猪、保育仔猪和肥育猪分别在3个分区饲养的多点式养猪新技术,效果很好。

2.5实行分胎次饲养

所谓分胎次饲养就是将后备母猪和头胎母猪与第2胎以上的母猪群分开饲养,待第l胎母猪断奶之后、第2次分娩之前转入经产母猪舍;对于第l胎母猪的后代猪群来说,也要与其它老母猪的后代实行完全的隔离饲养。

河南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河源恒昌公司的4万头猪场,近年来对母猪实行了分胎次饲养新技术,获得了很大成功。实践证明,在头胎母猪的疾病情况及生产性能相对不稳定的情况下,实行分胎次饲养能有效防止疾病的接代传播,有利于头胎母猪的生产管理。但头胎母猪集中饲养场应是条件较好、设施较先进的猪场,拥有较好的技术员和最好的饲养员队伍。

2.6想方设法为猪只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

目前,我国很多猪场饲养的“洋种猪”继承了“洋人”喜欢“吃、喝、玩、乐”的本性,同样喜欢吃好、喝好、住好、玩好。它们在良好的饲养和环境条件下,才能干好“工作”,多做贡献。但这些猪群在高强度的规模饲养生产条件下处于亚健康状态,任何环境条件的改变都会对其健康状况造成极大影响,甚至可以说直接决定着猪场的成败,因为不良的环境应激(如温度忽高忽低)可促使疫病的暴发。因此,现代养猪的新理念就是想方设法为猪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即湿度适度、空气新鲜、冬暖夏凉的适宜环境,让猪快乐、健康生长。

2.7认真做好疾病的抗体监测和药敏试验工作

2.7.1定期监测猪场免疫情况是制定免疫程序和疫病清除方案的主要依据。主要采用实验室方法区分野毒和疫苗毒,同时也要结合屠宰检查,以对本场猪群的健康状况做到心中有数。然而,这项对猪场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工作,许多单位均未开展。

2.7.2许多规模猪场在疾病控制工作中大量使用药物,但未充分考虑到抗生素的残留问题。很少有猪场对抗生素类药物做药敏试验的,以致猪对许多以往临床效果很好的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这些猪场不得不在防病治病时经常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不同的抗生素,一旦停止使用,就会发病。在此情况下,抗生素也就变成了猪只的保健药物不得不长期使用,降低了药物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导致了药物残留,这也是近两年来猪场防治成本大幅增加的原因之一。因此,定期开展好药敏试验,是目前防疫灭病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2.8采用高架节水型的板条式漏缝地板

在距地面高1.5米处采用高架板条式漏缝地板,是为了给猪只创造一个干燥、适温、凉爽、通风的环境。其中的尿、漏水、消毒用水与部分粪便直接掉入地板下,自然顺斜坡流入粪沟,然后定时将粪沟中粪便集中运走(河南内乡牧原公司的饲养员不打扫卫生,猪的粪尿和污水统一漏入床下粪沟,待该批猪出栏后一次集中清除、清洗)。这种架高地坪结构的饲喂管理操作与传统圈舍相比,虽然一次性投入较高,但可节约用水成本50%以上,减少了污水对周边环境的压力。另外,采用这种新技术饲养员不用打扫卫生、不用水冲猪圈,大大减轻了饲养员的劳动强度,使其有充分的时间来照看猪群,值得推广。由于地面干燥、通风与卫生(无任何积水、积尿现象),为猪只创造了利于健康生长的福利环境,从而获得了传统圈舍难以达到的效益。

在目前人工成本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从有利疫病和养猪内外环境控制的角度出发,本着让“饲养员多养猪、少干活、多拿工资”的人性化管理原则,采用目前国内外先进的养猪技术设备,高度重视基础设施的一次性投入(即在10年内不对固定资产进行大的维修,以减少维修成本),在技术条件方面更便于管理的养猪新理念,值得有关养猪生产者借鉴。

2.9转换养猪企业的经营体制,有利于增强经营者的工作责任心

养猪企业由公有转换为私有后,经营者和员工的角色发生了重大改变,以前是给单位干的,而现在真正是给自己干的。同样是出工,但出的力不一样;同样是辛苦,但辛苦的程度不一样;同样是花钱,但花钱的想法不一样。而那些少干多占、善于拨弄是非、在背后说长道短的小人,失去了市场。这就是私营企业蓬勃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根本原因。

国外养猪者在发生重大疫病造成损失后,首先注重改善环境条件和开展技术升级换代,采用诸如多点式饲养等现代养猪新技术,尽最大努力改善猪的生存条件(即福利养猪),尽量减少兽药和疫苗的使用,以从根本上防止疾病的发生;而国内许多养猪生产者在发生重大疫病时,则首先考虑的是大量运用兽药和疫苗,在直接导致防控疫病成本大幅上升的同时,也并未完全控制疫病,最终还是造成了大的经济损失。两种理念令人深思!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