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流行性腹泻从前是一种不为人知的猪疾病,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在全球蔓延开来。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是一种高接触性传染病,该病的表现特点是呕吐、腹泻和食欲不振,在猪的各个生长阶段都有可能发生。该病导致仔猪的死亡率通常低于猪传染性胃肠炎导致仔猪的死亡率。
1 PEDV的初步诊断
1972年,该病在英国首次被命名,PEDV已经在大多数欧洲国家、中国、韩国、日本、印度、印度尼西亚、中国台湾被确认发病,目前在北美地区正在流行。然而,在瑞典、澳大利亚、北爱尔兰自治区的少数猪体内的血清中缺失PDEV抗体,2013年初在美国情况也是如此。在加拿大,类似于流行性腹泻的尚未经确证的疾病正在流行。在奥地利和瑞士的血清学调查表明,该病在这两个国家的发病率很低,与比利时的发病率形成鲜明对比。
2 病因学
导致该病的病因是一种冠状病毒,这是一种不同于导致猪传染性胃肠炎、猪呼吸道冠状病毒的冠状病毒。该病毒长度为95~150纳米(平均值130纳米),染色呈阴性,横截面长度为60纳米。该病毒的包膜子粒长度为18~3纳米。有三种主要的病毒抗原蛋白,S型或者刺突型糖基化蛋白的分子量为85~130千道尔顿,M型蛋白的分子量为27千道尔顿,N型蛋白的分子量为58千道尔顿,这些蛋白都和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有关系。
所有的病毒隔离群好像属于同一种血清型。在狂犬病疫苗细胞中病毒繁殖较快,胰蛋白酶增加,在继代培养过程中产生合胞体,并且已经过测序。病毒的序列比较表明,中国和韩国的病毒隔离群呈簇状,同欧洲的病毒隔离群不同,而最近中国的病毒隔离群同韩国的菌株群也不相同。该病毒在大于60℃条件下经30分钟就能被破坏,但在50℃条件下还能够保持稳定。在37℃、pH值在6.5至7.5之间,或者在4℃、pH值在5.0至9.0之间的条件下,该病毒都能够保持稳定。
3 发病机理
PEDV病毒在猪呼吸道中不能繁殖,但其发病机理在其它方面同猪传染性胃肠炎很相似。该病毒属于上皮细胞上的一种150型受体,好像需要比在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细胞株中密度更高的猪氨肽酶受体。猪小肠绒毛末梢和边上的上皮细胞受到感染,这使未遭到破坏的病毒排出体外,但是,在刚开始腹泻的时候,猪小肠绒毛末梢和边上的上皮细胞已经开始脱落。
在猪开始腹泻六小时后,猪回肠中上皮细胞开始脱落。猪体内双糖酶、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琥珀酸脱氢酶和单胺氧化酶的含量降低。试验也已经证明,在较大日龄猪体内,乳糖酶含量下降。发病最初24小时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肠绒毛的融合和萎缩。对于已经部分免疫的仔猪,小肠中相当大面积地呈现出肠绒毛萎缩的临床症状。在猪感染该病后的2~4周,猪血清中该病的抗体水平仍可被检测到,抗体水平先上升到1:10000,之后迅速下降到1:20~1:640之间的较低的水平。
仔猪在5~13周龄内,血清中的被动免疫抗体消失,主动免疫加强。哺乳母猪血清中抗体的存在也不能排除该母猪所产的仔猪在哺乳期内感染流行性腹泻的可能。脱落后排出体外的粪便中存在的病毒最少能存活8天。受该病毒感染的养殖场在感染后4个月时抗体水平最高,随着时间的推移,抗体水平逐渐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