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肉鸡包涵体肝炎的流行病学调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1-23  来源:《中国禽业导刊》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274

据服务部近几年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包涵体肝炎具有以下特点:

(1)明显的季节性。发病季节主要集中在6~10月份,其他季节少见发病。

(2)发病日龄主要集中在6~10日龄,目前了解最早的在3日龄即发病,表现死亡突然增加。该病例在5日龄开始表现精神不好,7日龄死亡增加,9日龄达到死亡高峰。

(3)病程一般6~8天,有的达2周。死亡快,呈尖峰式死亡,发病第3~5天达到死亡高峰,死亡率5%~40%。死亡率及发病程度与饲养管理及各种应激反应相关性明显,该鸡场3号、4号鸡舍在8月9日免疫当天死亡达到最高峰。

(4)垂直传播是该病的主要传播方式,也可水平传播。发病商品肉鸡群多来自同一种禽场。在该病例中,通过对种禽A场的种禽普查,采集口腔、泄殖腔棉拭子进行PcR检测发现,其中1栋鸡舍包涵体肝炎呈阳性。关于A种禽场后期的带毒、排毒情况我们将继续监测。

(5)种禽发病多呈不显性感染;易感周龄主要集中在30~36周龄,40周龄以上种禽很少检测到发病。该病例中A种禽场各栋种禽均无异常,仅PcR筛查显示1栋鸡舍包涵体肝炎呈阳性(根据第一批商品肉鸡发病时间推算A种禽场包涵体肝炎阳性鸡舍是36周龄,棉拭子为病后第5周即41周龄采集)。资料显示腺病毒排毒时间为感染后的第3周,之后5~9周是排毒高峰,期间上孵种蛋孵化的雏鸡发病率高。

(6)I亚群禽腺病毒是潜在性、条件性病原。在饲养管理水平差、存在应激反应时易发病;免疫法氏囊活疫苗或感染法氏囊病、传染性贫血等免疫抑制病时则大大增加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一该病例中病死商品肉鸡的解剖症状

肉鸡包涵体肝炎的解剖变化:

1、肝脏肿胀、褪色呈黄色,表面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点和出血斑,质脆

2、有的病死鸡腹部皮下黄染、个别皮下有黄色胶冻样渗出

3、有的鸡肾脏黄染,肿大

二防治措施

1商品代白羽肉鸡

发生包涵体肝炎无有效治疗措施。发病鸡群一般6~8天即恢复,期间可添加抗菌素控制细菌并发或继发感染。死亡率高的鸡群建议淘汰。

垂直传播是该病的主要传播方式。鸡苗应选择信誉良好,无包涵体肝炎感染的种禽场引进鸡苗。

该病病原具有潜在性、条件性致病特点,应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各种应激反应;法氏囊病毒、传染性贫血病毒等对腺病毒的发病具有协同作用,避免使用法氏囊炎活疫苗,建议选择法氏囊炎亚单位灭活疫苗。

严格消毒,发病鸡场空舍应在4周以上。I亚群禽腺病毒无囊膜,对脂溶剂如乙醚、氯仿、2%酚、50%乙醇等有抵抗力,可选择醛类、碘制剂消毒。

2种禽

目前无商品化疫苗免疫。本病共12个血清型,不同血清型交叉保护率低。发病率高的种禽使用自家苗,可降低雏鸡包涵体肝炎的发病率。

疑似发病种禽所产种蛋停止孵化。发病种禽排毒高峰在发病后5~9周,发现商品代鸡群发病,发病种禽10周内所产种蛋停止孵化,降低商品代鸡群的发病率。

使用真正sPF胚生产的活疫苗免疫。非sPF胚疫苗可能携带I亚群禽腺病毒引起感染;也可能携带传染性贫血、白血病等免疫抑制性病毒,这些病毒对I亚群禽腺病毒的致病性有协同作用,增加包涵体肝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净化免疫抑制性疾病,尤其是鸡传染性贫血病。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