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动物食品的需求量大幅增加,对动物食品的卫生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从客观上对我国的养殖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改变传统的饲养模式,变分散的一家一户饲养为集中、规模化饲养,发展现代畜牧养殖业就成为了我国畜牧业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的当务之急。国家鼓励发展规模养殖业,转变传统养殖模式,提高畜牧养殖业的综合效益,明确规模养殖企业的合法经营主体,即畜牧专业大户、家庭牧场、养殖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组织。通过这些经营主体大力发展规模养殖业,努力提高我国规模化养殖的水平和比例,逐步压缩一家一户分散饲养的比例,进一步降低养殖环节带来的各种市场风险,从而为我国食品工业提供安全卫生的动物产品提供了保障。
然而我国毕竟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农业国家,农业人口占据了绝对数量,养殖业水平落后的现状很难在短时期内得以改变。发展现代畜牧业,大力推广规模养殖业是一种必然趋势,但一定要注意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合理规划,区别对待,不可急于求成。发展规模养殖业,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注意适度规模,不可盲目求大、求快,一定要科学合理,本着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着力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美好型”社会。下面笔者就规模化养殖方面的利与弊谈一些自己的粗浅看法。
1我国规模化养殖的现状
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养殖方式仍处于分散经营和规模养殖共存共生的现状,养殖方式呈现出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特征,发达省区规模化程度高,落后省区散养比重较大。在发展现代畜牧业过程中.农民的分散饲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然会存在,并占据一定比例。规模化养殖比例的高低,取决于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程度。据农业部2012年资料显示,我国猪牛羊禽肉、禽蛋、牛奶产量分别为822l万吨、286l万吨和3744万吨,同比分别增长5.4%、1.8%和2.3%,再创历史新高。主要畜禽规模养殖水平稳步提高,生猪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比重达到39%,奶牛存栏1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比重达到35%;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科技进步将成为推动畜牧业生产发展的主导因素。传统的分散饲养方式,往往会出现防疫分散、饲养粗放、管理松散、污染环境和市场销售价低等情况,导致一家一户的农民养殖效益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且对真假饲料以及违禁药物的鉴别能力差,这些都使得农民在散养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养殖风险和安全隐患。落后的思想观念始终主宰着农民的传统养殖方式,对高科技、规模养殖和市场经济观念的接受仍需时间。近年来,分散饲养给大型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来了不少的麻烦:畜产品收购环节存在质量把关过于分散,工作量大面广,没有统一的养殖记录。溯源工作困难重重等。
另外,我国还存在着养殖区域布局不合理的情况,发达省区规模化养殖程度高、饲养密度大,而偏远落后的省区地域辽阔、分散养殖比重大、成本增加、效益低下。对于规模化养殖程度高的省区,由于市场环境好、地区消费水平高,再加上养殖企业追逐利润的最大化,因此不断提高畜禽的饲养密度以增加饲养量,结果导致局部地区养殖密度超标,出现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牲畜粪便中氮磷的实际排放量。有的省区已经超过国家规定的允许排放量,
个别养猪发达省区被检出土壤中铜、锌排放量超标,而且地下水资源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污染。因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一定要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出发,因地制宜制定适度规模的饲养量,切不可一味追求规模化程度,一定要按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实践,切实保护人类居住的生活环境。我国已加入WT0,我国养殖业面临诸多新的问题和考验,畜产品能否顺利出口,取决于养殖环节能否满足世贸组织或欧盟组织设定的准入条件,一家一户的分散饲养根本无法实现标准化养殖和规模化经营,只有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和产业化之路,才能对养殖过程实现全程质量监控。才能按国际标准或更严格的标准组织生产,达到世贸组织或欧盟组织要求的产品标准,突破贸易壁垒而顺利进军国际市场。所以,对我国的养殖企业而言,在面临国内食品安全事件的冲击和国际贸易壁垒的双重压力考验下,如何突出重围,占领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制高点,成为摆在面前的重要课题。合理布局养殖区域,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养殖业,实现规模经营、高效养殖和利益分配合理的最佳组合,是发展现代畜牧养殖业的根本要求。
2规模化养殖的优点
2.1提高了养殖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和产业化水平
规模化养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是应对食品安全和市场风险的有效手段。当今的食品市场,不再是过去零散的集市贸易,而是面向全国各地的大市场、大流通,上市产品必须有生产许可证、执行标准、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一旦产品出现问题。就可以直接追根溯源。食品加工企业要始终把质量安全放在第一位,公司生产的产品上市前必须有几十项指标的检验程序,检验合格后方可上市销售。这就要求养殖环节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努力提高规模化养殖的集约化、专业化和产业化水平,实现饲养管理方面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供种苗、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和统一专业化服务,如此才能达到科学饲养的目的,实现与国内、国际市场的接轨,提高养殖业的规模效益,推进养殖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2.2提高了养殖业的组织化和社会化程度
如今,我国的种植业、养殖业、饲料工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相互促进、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利益共同体,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对其他环节产生影响,有的甚至是致命的影响。因此,养殖环节的管理工作至关重要。推行规模化养殖,是企业控制各种安全隐患的重要举措,包括饲料质量安全和疫病防治等因素,由于规模化养殖内部管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其社会化大生产和组织化程度非常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劳动生产率也非常高,这是一家一户分散养殖无法实现的。只有规模化养殖才能适时把握市场跃动的脉搏,与饲料企业和食品加工龙头企业之间建立起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大幅降低饲料产品的采购成本和畜产品销售环节的市场风险。
2.3有利于实现饲养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标准化
规模化养殖,管理是基础,科技是关键,标准是准则,制度是保障。要实现规模养殖业的高效、优质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作保障,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充分调动各方面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资源得到最合理、最有效的配置。
2.4有利于提高养殖业的规模效益,降低市场销售风险
只有规模化饲养,才能为食品加工龙头企业提供优质优价和数量充足的畜产品原料,才能获得高额的市场销售价格,实现规模养殖效益。养殖企业只有达到规模化,才能有话语权和谈判权,才能在长期的合作过程中赢得可观的协议价格,保证养殖业不受市场波动的冲击。降低来自市场方面的各种风险,获得稳定的经济收益。
3不标准的规模化养殖的弊端
3.1会引发环境污染问题
规模化养殖会产生大量的畜禽粪便和尿液。条件好的养殖场会建设符合防污标准的化粪池,通过生物或化学手段处理粪尿,使其达到安全排放标准;有的企业将其加工制成有机肥料后运用于种植业,提高粮食产量,发展循环经济。然而有些规模养殖企业却不能实现这一目标,饲养环境恶劣,畜禽粪尿严重污染环境,影响地下水质量,土壤中氮、磷和铜、锌排放超标,从而影响周边的居住环境。
3.2会带来疫病控制方面的风险
畜禽养殖,效益在规模,成败在防疫。在防疫方面,与农户传统的家庭养殖相比,规模化养殖更易出现养殖密度过大、疫情暴发等问题。当今的疫情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畜禽的个体差异、引种不当、疫苗的质量问题、养殖场之间的安全防疫距离、防疫手段及防疫人员的责任心、疫病的空气传播等,都可能引起场内暴发大规模疫情。一旦疫情暴发,将会给养殖场带来沉重打击。
4对规模化养殖的思考
(1)发展规模养殖业,企业首先应当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本着对社会负责和保障食品安全的原则,心系社会、心系消费者和当地农民.既要做到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又要合理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完美统一。
规模化养殖企业一定要考虑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切实加强对在家务农的农民的适用增产技术的培训,让他们掌握新的科学饲养管理技术,成为规模养殖场的主要劳动力。
(2)发展规模养殖业,一定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畜牧养殖产业发展规划,确定养殖优势区域,按照国务院关于规范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的有关政策规定,严格设定规模养殖场的征地用地范围,创新耕地保护机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养殖业。要本着“养殖场不侵占耕地,养殖场之间保持安全防疫距离,饲养密度科学合理,饲养管理标准化、制度化,不污染环境”等原则,切实加大对畜产品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努力培育一
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带动当地规模养殖业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充分降低因各种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市场风险,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3)发展规模养殖业,一定要符合当地的产业发展政策,借助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良好契机,积极招商引资,鼓励东部企业到西部地区投资建厂,把东部地区养殖密度较大的企业引到西部地区,给他们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解决畜禽产品长途运输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铁路、公路和航空运输方面给予企业优先使用权,为他们开通绿色通道,让他们能够在西部广阔的市场上大有作为。通过把东部的资金和技术引过来,带动西部经济的发展,合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有效饲料资源,提高当地的科学养畜水平,减轻东部地区的环境污染压力,提高畜产品的安全水平。
(4)合理规划当地规模养殖业的优势品种,要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积极依靠科技进步,采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手段,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适销对路畜产品,避免企业之间出现产品恶性竞争和价格大起大落等情况,努力提高养殖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养殖业经济效益。
(5)发展规模养殖业,要大力引进高新技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环保产品。要大力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实现城乡一体化,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全面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和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