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襄阳市坚持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信息化、生态化“五化”并重,着力打造现代畜牧业“升级版”,努力建设畜牧强市。2013年,预计全市生猪620万头,约占全省七分之一。肉牛出栏70万头,接近全省二分之一;羊出栏182万只,接近全省三分之一;禽出笼1亿只,约占全省六分之一;畜牧业产值实现“九连增”,达到305亿元,居全省第一位。主要做法是:
一、以规模化养殖提升畜牧业综合实力
一是科学规划布局,形成规模化效应。发挥汉江沿线、鄂北岗地丘陵、山区和平原资源优势,着力构建优质三元猪、肉鸡、肉牛、肉兔、肉鸭和奶牛产业带。今年,“六大产业带”的猪、牛、羊、禽出栏(笼)量,分别约占全市总量的60%、88%、90%和93%,畜产品商品化率达90%以上。
二是强化政策激励,促进规模化发展。主动协调相关部门,从土地、资金、技术入手,切实解决制约养殖发展的瓶颈问题。市县两级每年还配套1000多万元用于扶持畜牧业发展。探索育肥猪(保险)、能繁母猪保险机制,每年补贴养殖户3000多万元。针对今年上半年的H7N9禽流感疫情,市财政在每套种禽省补贴8元的基础上,市县按照6元标准配套补贴;对市级以上禽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参照工业投资的优惠政策,给予收购资金5%的贴息,共补贴资金2000万元。
二、抓标准化生产,增强畜牧业品牌竞争力
一是大力推广新的养殖模式。按照圈舍标准化、品种优良化、喂养自动化、管理信息化的要求,在全省率先创新生猪“150”和“500”、蛋鸡“153”、养羊“1235”、养牛“165”养殖模式,生猪“150”养殖模式获省政府科技创新二等奖。
二是加强质量监管和认证体系建设。全市建成8个兽医实验室,市级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了畜产品安全检测中心,配备了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仪。引导畜牧加工龙头企业推行ISO9000等质量管理体系,全市今年有7个畜产品通过无公害认证,2个畜产品获得地理标志认定。
三是着力打造知名品牌。全市已培育畜产品品牌121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16个,“襄大”成为全国驰名商标。襄大冷鲜肉、丽波牛奶、李方忠皮蛋、郭胖子酱板鸭、煜婷肉兔等一大批“襄阳造”畅销全国,有的已经远销海外。
三、抓产业化经营,形成畜牧业发展合力
一是强龙头。重点培育壮大一批产值超过50亿元、100亿元的“畜”字号龙头企业和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襄大农牧150万头生猪、5000万只肉鸡屠宰、65万吨饲料、5万吨熟食加工为一体的加工园区已建成投产,预计2014年产值达到100亿元并有望上市。襄阳正大100万头生猪养殖屠宰、50万吨饲料、10万吨熟食加工项目正在建设之中。通过壮大龙头企业,全市畜产品加工与畜牧产值之比超过2:1。
二是建基地。全市建设了以襄大为核心的生猪生产基地、以襄阳正大为核心的种猪生产基地,以枣北黄牛为核心的肉牛生产基地、以荆山源为核心的土鸡生产基地、以富襄为核心的生态鸭生产基地、以明涛为核心肉羊生产基地,夯实了产业化经营发展基础。
三是抓联结。全市共成立了450家畜牧专业合作组织,开展统一供种、统一供药、统一供饲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的格局,通过大力推行“市场+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提升产业化水平,促进畜牧产业发展。
四、抓信息化交易,激励畜牧业市场活力
一是搭建电子交易平台。3月28日,在全省率先揭牌运行地市级农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开户数量300余户,立足襄阳、生猪、鸡蛋等畜产品“买全国、卖全国”,今年交易量达到1个亿。
二是搭建现货交易平台。构建了以襄大农牧为核心,辐射鄂西北及周边地区的现货交易平台,通过网上发布价格和供求信息,年交易生猪200万头、肉鸡2亿只,交易额50亿元。襄大与大连农交所合作,在宜城市设立了我省唯一家万吨鸡蛋交割库。
三是搭建融资平台。构建了农交所与龙头企业、银行机构农户相互对接的融资体系。以养殖户与龙头企业签订的交易订单做抟押,借助电子交易平台作信用保障,银行机构对客户进行资金扶持,缓解养殖户发展资金不足的难题。
五、抓生态化种养,增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着力转变生产方式,示范推广以襄州建恒生猪养殖合作社为代表的“养殖—沼气—种植”、以襄阳喜旺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养殖—水产(藕、泥鳅)—种植—旅游”、以谷城五山为代表的“养殖—沼气—茶叶”的生态种养模式。今年,全市流转5万亩土地,种草养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