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蛋鸡的养殖地区及特点
我国地域辽阔,区域间气候差异较大、季节交替明显、作物种植结构不同,造成了我国蛋鸡养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但随着近年来设施畜牧业的发展,气候条件已经不再是影响蛋鸡养殖的决定因素;饲料原料供给充足且价格合理的地方,均能养殖蛋鸡。
1.1蛋鸡养殖区域分布
我国禽蛋产量中多数是鸡蛋,如2008年禽蛋总产量2702.1万吨中有鸡蛋2,296.9万吨(约占全球40%),鸡蛋产量占禽蛋总产量的比例为85%,其他15%分别为鸭蛋12%,鹅蛋和鹌鹑蛋等3%。表1中所示数据系根据1985年以来的我国各省市禽蛋产量数据综合平均到各年得出的排序,2008年产量超过100万吨的省份有:山东、河北、河南、江苏、辽宁、四川、湖北和安徽,2009年黑龙江省的禽蛋产量也超过了100万吨,其主要贡献是鸡蛋(产量排名前6的省份有:河北、河南、山东、辽宁、江苏和四川)。
2009年的禽蛋总产量略大于2008年,禽蛋产量最多的是河南省,降幅最大的是河北省。山东、河北、河南、江苏、辽宁、四川、湖北、安徽和黑龙江的禽蛋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4.91%。河北省因鸡蛋产量较高,2004年以后在禽蛋总产量上超过了山东,但与2008年比,2009年出现了下降,产量低于山东,这与调查情况(农村空置的鸡舍越来越多,养殖户情愿打工而闲置鸡舍)。相符;同样,同期辽宁超过了江苏,近年来辽宁省的禽蛋产量增幅较大,2009年产量更是达到了263万吨;湖北、安徽和黑龙江的蛋禽养殖量近年来大幅度增加(同样是因为鸡蛋产量的增加),跃升到了第一梯队。由表1可以看出,近年来,所有省市中唯有上海和天津的禽蛋产量自2001年以来处于下行趋势,北京稳定保持在15~16万吨;其他省市均有增长,其中四川、河南、河北、辽宁等省市的禽蛋增幅较大。9个禽蛋主产区的共同特点是,粮食产量大、靠近大中城市、气候比较适宜。
过去“北蛋南运”现象普遍,虽然目前南方鸡蛋供应仍靠北方供给,但是近年来“北鸡南养”现象越来越明显,2009年产量上百万吨的9个省份中,江苏、四川、湖北、安徽均比较偏南。其主要原因有:鸡蛋市场价格波动大;传统主产区生产场较老、建筑不合理、生产方式落后,造成了疾病多发,养殖量减少明显,2009年的禽蛋产量下降的省份有:河北、陕西、福建、重庆、天津、新疆、西藏,均在北方,尤其是河北禽蛋产量下降14%;养鸡场、饲料厂、兽药销售点、鸡蛋经销商相互穿插,疫病难于防范,鸡蛋价格没有竞争力,养殖效益有限;油品、人工费用增加,运输费用增加;沿海地区进口饲料便宜、资金雄厚、养鸡设备设施先进等;设施畜牧业发展迅速、安全卫生环境可控的鸡舍使得在任何角落都可能养鸡,主要原料供应充足;再者,北方养殖场鸡蛋经过集蛋、运输、储存等环节到达南方消费者餐桌,最少也需要5天的时间,鸡蛋已经不够新鲜,因此当地所产同样鸡蛋比外来鸡蛋贵(大于O.3元/kg)。上述因素,造成了北方蛋鸡养殖量下降的趋势明显,南方蛋鸡养殖增加明显。
1.2地区性气候、季节等差异及其对饲料标准、蛋鸡饲养阶段划分的影响:
气候、季节的差异包括:温度、相对湿度、空气流动、辐射及热传递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动物,使其产生冷或热、舒适或不适的感觉。炎热、寒冷、湿度等因素均影响动物的生产性能,其原因是饲料配方(或者营养需要)未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而调整,当然此方面的研究文献较少。我国从地理上可分为4个大区(北方(东北和华北、)、南方、西北和青藏),其气候特点、土壤结构、主要作物等均有明显区别;配制蛋鸡饲料时,应根据季节、气候、动物品种、饲料原料品种和量的供给情况等因素的变化,参照标准营养需要进行调整,以便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1.2.1热环境
鸡舍环境温度适当升高时,维持的能量需要减少,采食量减少;温度进一步升高到30℃后,因动物代谢发生变化(体温加快上升、代谢率增加、散热压力增加)而致采食量明显下降(Dvis等,1973),同时散热需要、维持需要增加。研究表明,生长和产蛋鸡在适温区(18"~21℃)外每上升或降低1℃,其采食量减少或增加1.6%~1.8%。为避免因温度对采食量的影响而影响蛋鸡生产性能,可考虑在天气炎热的夏季提高能量(添加1%~2%的油脂)和可利用氨基酸,降低粗蛋白(O.5%~1%)等营养素的浓度(Lessons,1986);冬季则恢复或适当降低营养水平,以便蛋鸡充分利用食后体增热来维持体温。
热应激对动物生产性能影响的研究较多,但关于热应激条件下如何进行营养调控、饲料配制,才能达到减轻对动物本身和生产性能造成负面影响的研究并不充分;热应激条件下动物对日粮营养素的利用率等方面的研究也较为缺乏。研究表明,生长小鸡在32.5℃时需要的硫胺素是21℃时的两倍,故夏季蛋鸡饲料维生素的补充应为春季的1.2~1.5倍;热应激时体内的维生素C合成量不能满足需要,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150g/t)可缓解热;热应激时需要额外补磷,高磷日粮会增加鸡对高温环境的耐受力(McCormick等,1980),章世元(2008)推荐热应激时,蛋鸡日粮钙、有效磷水平分别为3.5%和O.32%(保证l与t进食钙3.5g和磷4∞mg,。
热应激时采食量降低,应根据营养需要、采食量确定日粮的营养浓度,满足产蛋和维持需要;同时补充抗应激添加剂(维生素C(150g/t)、碳酸氢钠、氯化铵、氯化钾等)等。
1.2.2光照和光周期
蛋鸡对光照刺激比较敏感,育雏期的光照主要是刺激鸡的采食量,育成鸡光照刺激系为了使性成熟(加快繁殖系统发育)和体成熟一致,产蛋期的光照周期则关系生产性能的发挥,因此应根据季节、自然光照的变化控制光照长度、同时提供适当营养。因季节的变化,光周期变化较大,光周期对产蛋鸡性成熟影响的研究较多,其对蛋鸡的营养需要的研究较少。牛上的研究表明,自由采食量随光照每延长1h而增加0.32%(Ingvartsen,1992)。
光照时间和强度影响育成鸡生殖器官发育和饲料采食量,光照周期长则鸡的采食量大,育成的体重大。加拿大的研究表明与8h光照相比,育成期间每天14h光照,使得19周龄体重增加60/只,但降低了整个产蛋期的产蛋数和产蛋量;16~i8h光照则性成熟提前,20~22h光照则推迟性成熟(Lesson和Summers,1985)。
1.2.3冷应激
北方冬天天气较为寒冷(4℃以下,尤其是一10~C以下),此时家禽常会产生寒冷应激。气温较冷时,机体组织代谢增加(产热维持体温),维持需要增加;食后体增热应能维持体温,因此需要增加采食量,一方面多获得能量,一方面充分利用食后体增热维持体温。维持需要与环境温度直接相关:维持需要(Powis等,1995)的代谢能(KJ/BW0.75.D)=849--4.73T(℃,R=0.82)。
关于冷应激时日粮营养浓度是否调整,学者尚有不同意见。若不增加采食量则需要提高营养浓度;若不提高日粮营养浓度,家禽在一定范围内会通过增加采食量来满足维持体温和生产的需要,散养蛋鸡冬季产蛋率低是明显的例证,因为鸡舍没有保温措施,散养蛋鸡采食的饲料多用于维持体温。维生素C、维生素E、核黄素(Smith,1993),胆碱,色氨酸、酪氨酸、牛磺酸,以及微量元素均参与动物抵御冷应激的过程(袁施彬和何平,2008)。
因我国各地气候、季节变化明显,造成了温度、光照等随之变化较大,而致饲养管理方式各有不同,因此不能采用同样的营养需要标准配制日粮,需要跟据季节、气候、光照等地理因素,适当调整营养需要和必要的抵御性饲料添加剂配制日粮,以便获得更好的生产性能(董正昂等,2008)。
1.3地区性饲料原料及其营养特点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气候和饲料资源条件差别较大,且非常规饲料资源种类数量、营养特性、抗营养因子及含量差异也较大,使得不同地区养殖的动物品种和养殖模式差异明显,仅根据单一的营养需求标准配制单一的玉米一豆粕型日粮,不能完全满足我国各个地区的养殖需求。我国当今家禽配合饲料问题在于:有效能普遍偏低,饲粮粗蛋白、微量元素以及多数维生素明显偏高等。造成这种原因的主要因素在于,配方中非常规饲料原料、饲料添加剂盲目使用。我国豆粕等优质饲料资源匮乏、非常规饲料又未有效利用。
地区性非常规饲料资源包括:能量饲料中的木薯(华南地区)、小麦(华北地区)、大麦等,蛋白饲料中的棉粕、菜粕(华中)、肉粉等,各种糟渣的使用等,非常规饲料的利用也有不少的研究。结合当地情况合理使用这些非常规饲料资源,可以降低饲养成本,增加养殖效益。产蛋鸡属于成年家禽,消化系统比较发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利用这些非常规饲料原料,但是配制日粮时,需要考虑非常规饲料资源使用对鸡蛋品质的影响。
1.4不同地域蛋鸡饲料配制的原则
根据地理位置、养殖模式等准确确定适宜饲粮(或配方)营养浓度和所用饲料原料的营养价值,是饲料配方设计过程中的两大难题(姚军虎,2006)。
根据季节、气候的不同调整蛋鸡的营养需要,如炎热夏季,蛋鸡采食量降低,为了产蛋和降低食后体增热,以提高日粮营养浓度,补充必要的抗应激添加剂;冬季则不调整或稍微降低日粮营养浓度,蛋鸡会自动增加采食量和采食时间,以维持体温。
一般饲料原料营养成分的变化有明显的季节性,应根据当地饲料原料常规成分实测值的变化曲线估计当时原料的基本养分含量和可利用性,以便更加精确的设计饲料配方,从而为蛋鸡配制更加精准的饲粮。
2、我国蛋鸡的养殖模式及特点
因为饲料原料、环境气候、饲养场地等不同,造成了各地蛋鸡的养殖模式有所不同,其营养需要和饲料配制应各不相同。
2.1养殖模式分类及特点
因欧美等发达国家对笼养蛋鸡实行逐步禁止的政策,使得我们也不得不重新考查我国的蛋鸡笼养和散养现状,以便更好的应对。我国的蛋鸡的养殖模式有:集约化饲养、平养、散养,因动物活动范围、福利状况、应激、环境、营养等因素的不同造成了营养需要的较大变异。关于各种养殖模式下的营养供给没有标准可循,大多是因地制宜,而各有特点。
笼养蛋鸡(集约化饲养)舍包括:密闭、开放和半开放式鸡舍,一般笼养(多层)蛋鸡占用的面积(450 cm2/只)较少,活动少,冬季鸡只可以相互采暖,因此可提高饲养场所使用效率、降低饲养成本(降低淘汰率和发病率、提高饲料效率、减少人员)等优点,在集蛋、粪便处理、减少饲料浪费、维持环境温度、检查鸡只状况等方面均具有散养鸡所无可比拟的优势。尤其是随着设施畜牧业的发展,蛋鸡养殖的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使得蛋鸡养殖实现了工厂化。
研究表明,笼养蛋鸡的生产性能好于地面垫料平养(Voshrova等,2006)和有机养殖(Castellin等,2006),因此是当今世界上蛋鸡的主要养殖模式,世界上约90%的鸡蛋来自笼养蛋鸡(刘世荣等,2008)。但笼养蛋鸡的活动量较小、福利较差。夏季南方有些省份采用开放和半开发式鸡舍,虽然投资少、夏季散热成本少,但设施简陋、无法控制光照、生物安全隐患较大;当今越来越多的养殖场采用密闭式笼养(设施畜牧业),其投入较大,但环境(光照、温度等)容易控制,营养需要比较标准。使得我国尽管地区、气候、季节等变异较大,但因设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只要饲料原料充足、人工成本合适等,任何地方均可饲养蛋鸡,也是南方蛋鸡养殖近年来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平养有密闭舍内饲养、垫料饲养(O.4 m2/只)等方式,容易受到体内(如双孢子球虫)和体外(螨类寄生虫)寄生虫等疾病因素和环境因素等的影响,易出现啄羽或自相残杀,蛋鸡死淘率较高,造成损失。平养蛋鸡仍主要依靠饲料摄入营养,与笼养相比鸡只所占空间较大、运动量增大,且通过采食野草、野菜摄入的干物质有限,远不能维持其产蛋,以有机蔬菜的菜叶、根等任鸡采食,补充配合饲料40、80和120克/天的研究表明,尽管自由摄食菜头,但维持产蛋率仍需要120克/天的采食量。
散养蛋鸡的活动空间进一步扩大,虽有补充饲料但是野外采食的干物质较少,产蛋率低,散养模式包括有机(O.4+4 m2/只)和生态养殖等模式,研究表明“草+鸡+果”的生态养殖模式可促进果实增产、鸡只生长(赵芙蓉等,2006)。散养模式下蛋鸡的疫病、寄生虫较难防范、蛋鸡采食杂草、野果,接触农药残留的机会增多,导致鸡蛋质量无法保证。另外,散养仍应适当补料,否则鸡只营养不良、虚脱消瘦、被毛紊乱无光、精神差,甚至鸡只过量采食粗糠粗叶,会引起消化不良、嗉囔积胀等病。有机养殖(舍内平养+舍外活动)能改善绿壳蛋鸡生产性能、蛋鸡健康状况和鸡蛋品质(刘勇等,2010)。
不同饲养模式下蛋鸡的福利状况各有优缺点,比较表明有机养殖生产系统下蛋鸡的福利状况最好,而笼养条件下蛋鸡的福利状况最差(Castellin等,2006);平养和放养条件下蛋鸡的死亡率较高(Witzenbtirger等,2005)。
2.2不同养殖模式条件下的饲料配制特点
各种养殖模式对营养需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蛋鸡维持需要(运动量、冬季保暖、运动增加胃肠蠕动促进消化吸收等)的影响。与笼养相比,散养鸡只的活动量较大、冬季保暖性差,无法通过个体采暖,用于维持体温的能量增加。散养模式下蛋鸡可能通过采食环境中的草、菜等得到部分营养素,因此应视情况调整营养需要,一般通过调整喂量或者自由采食,任蛋鸡根据其自己需要采食饲料。不排除蛋鸡因为福利改善而部分提高饲料的利用率,但是这方面的研究有限。
笼养蛋鸡的饲料配制比较简单,只需根据饲养蛋鸡所处季节、气候、饲养模式确定合适的饲养标准,根据掌握的饲料原料的营养素含量和可利用性,即可配制完整的日粮。
散养蛋鸡需要根据蛋鸡可获得的饲料量(饲草、野菜等)、活动量确定营养需要,放养条件下适宜的补饲日粮营养水平、补饲日粮配方在固始鸡上已得到了研究(刘记强和康相涛,2008),对散养鸡的日粮配制和补饲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小结
近年来,我国蛋鸡养殖区域已经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南方的养殖量增加明显,传统养殖集中区域的鸡蛋产量增幅有限(如河北2009年禽蛋产量比2008年下降了14%),设施畜牧业的发展,“蛋鸡南养”将成为新的趋势;蛋鸡生产呈现萎缩趋势主要是土地、粮食及副产物资源有限的直辖市;养殖区域、季节、模式会影响蛋鸡的维持需要,所以应根据这些营养因素的变化,适当调整营养需要,充分选用地方性饲料原料配制合适的蛋鸡饲料;关于不同养殖模式、季节、福利等因素对蛋鸡营养需要影响的研究较少。因此,尽快研究针对我国不同地域的主要养殖模式(北方、南方;规模化饲养、平养、散养等)下的主要饲料原料特点及品质控制技术,提出相应的营养供给量以及配方技术,并针对不同模式下蛋鸡生产中主要瓶颈问题提出相应的技术改进措施,当属我国蛋鸡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重中之重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