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养殖技术 » » 正文

20至25周龄种公鸡的饲养管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12-14  浏览次数:156
核心提示:育成期公鸡管理重点是根据公鸡不同的发育阶段采取不同的饲养管理措施,既要保证营养需要也要控制体重和体型达标。体重控制是饲养
育成期公鸡管理重点是根据公鸡不同的发育阶段采取不同的饲养管理措施,既要保证营养需要也要控制体重和体型达标。体重控制是饲养种公鸡的关键,其成败又与公母分饲的效果分不开,只有从营养和管理方面重视,才能充分发挥种公鸡的遗传潜力,提高种用期间的生活能力和种用价值。种鸡在经过了20周的发育,公鸡各方面准备工作基本完成,育成期即将过渡到产蛋期,现阶段主要是检验、加光、混群和公母分饲工作。

检验育成期管理成果并做最后调整,在此阶段检验公鸡均匀良及发育情况不能只盯着体重,还要检查公鸡体型状况,更确切的说是胸型。通过对胸肌评分检验公鸡发育情况及均匀度,确定下一步给料方案。20~25周期间每周至少检查一次胸型,此阶段最好的胸型是在2~3 分之间,25周末料量在120g左右。

混群及公母分饲。混群一般在20~23周之间进行,混群过早公母分饲难度较大,混群过晚不利于公母分饲和公母鸡和谐相处。(1)混群前要对公鸡进行最后一次选种,应选第二性征明显,体态无异常,断喙整齐,腿和脚趾强壮且盲,羽毛光亮,体型直立,肌肉健壮发达的种公鸡,同时体型相近的尽量放在同一栏内,对不合格公鸡进行休整(修喙等)或淘汰。(2)混群比例一般在8%~10%之间,根据不同的混群时间和公母f性成熟情况具体实施有差异。在20周前混群则可一次混入足量公鸡(8%~10%),加光后根据公母性成熟一致性及相处程度采取措施,若公鸡野性大则适当挑出1%~3%公鸡,待母鸡适应后再缓缓补足;22周龄先混5%成熟的公鸡,在23周龄再混2%,在24周龄再混余下的2~3%的种公鸡;也可以在22周龄,一次性混进9%~10%的公鸡,在30周龄时,把那些发育不好、肛门颜色较浅、交配不活跃、特重或特轻的公鸡挑出(2%左右),及时淘汰或更换。公母分饲是指混群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公母分饲的训练,此训练过程要持续最少4周,训练工作做得越好产蛋期公母分饲效果就越好,体重控制就越简单,受精率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越好。(1)公鸡不吃母鸡料,限制公鸡偷吃母鸡料,主要利用公鸡冠子大,头部宽的特点,例如链式料线防栖栅的母鸡料位宽度为45mm高度65mn(通过加装PVc管或粘贴封条控制),公鸡无法将头伸入料线内吃到母鸡料,若混群过早则可为公鸡加装鼻棍;盘式料线通过调节内格栅档位控制宽度和高度更易做好公母分饲。(2)母鸡不吃公鸡料限制母鸡偷吃公鸡料,主要利用公鸡身高高于母鸡的特点。公鸡料线高度根据混群时公鸡身高不同,具体情况具体对待。(3)公母分饲训练,公母混群前几周要尽量使用混群后使用的饲喂器,杜绝公鸡使用母鸡饲喂器,杜绝母鸡使用公鸡饲喂器;混群后训练初期必须保证人员充足,喂料时要保证各栏有人(根据鸡数确定人数,500只至少需要1人),放下公鸡料线后要及时将母鸡料线上的公鸡抓到公鸡料线上,公鸡料线上的母鸡抓到母鸡料线上;如果条件允许可在公母料线间悬挂网子,喂料结束后将网子撤除。

此外,还要根据公母鸡发育的情况制定合理的加光方案,加光工作一般在21~23周之间公母鸡同时进行并且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确保公母鸡发育良好,相处和谐。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