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衣原体病的病原体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菌——鹦鹉热衣原体。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到大小两种颗粒,较小的称为原体(原生小体),是一种致密的球形体,姬姆萨染色呈紫色,在细胞外,具有感染性。较大的称始体(网状体),为网状球形体,姬姆萨染色呈蓝色。始体是繁殖型,无传染性,是由原体发育增殖而成。成熟的子代即为原体。衣原体在多种细胞内形成胞浆内“包涵体”,有各种形态,成熟的包涵体姬姆萨染色呈深紫色,内含100~500个原体和正在分裂增殖的始体。
包涵体的膜破裂后,数以百计的原体释放于胞浆内,继续感染新的细胞,不断增殖。由于衣原体不能合成自身的高能化合物,而需依靠宿主细胞作为这些化合物的来源,故它不能在无生命的人工培养基中生长。鸡胚、小白鼠和某些传代细胞是分离培养衣原体的最好环境。鹦鹉热衣原体对低温的抵抗力较大,在禽类的干燥粪便和垫草中,可存活数月。它对酸、碱类消毒药的敏感性较低,5%碘酊、70%酒精和3%过氧化氢溶液,在几分钟内即可破坏其感染性。易被季胺盐类消毒剂如新洁尔灭、消毒净等灭活。抗菌药物中,对金霉素、四环素、红霉素较敏感。病禽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传染源。家禽和野禽常是衣原体的普通贮存宿主。海鸥和白鹭是衣原体强毒株的携带者并可大量向外排菌,而对这些宿主无明显影响。由于禽的种类不同,其易感性、排菌时期、排出衣原体的数量也各不相同。衣原体主要经空气传播,因此,呼吸道是最常见的传播途径,其次经消化道传播。
鸽体内的衣原体,可随粪便、泪液和咽喉部的粘液及鸽乳排出体外,常随污染的饲料、饮水,通过接吻以及母鸽喂仔鸽而经消化道传播。试验证明,从“母鸽到雏鸽”的传播环是造成衣原体在鸽群中长期存在的主要因素。鸡螨和鸡虱等吸血昆虫可能是本病的传播媒介。各种家禽和多种野禽对衣原体都有易感性,目前已知有130种鸟类是衣原体的带菌者。幼鸭、幼鸽,尤其是2~3周龄的幼鸽最易感,且其死亡率也高。禽舍内过度拥挤,卫生、营养条件不良,气温剧变,鸽的紧张飞行,过度繁殖等应激因素,都可促使病的发生和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