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强毒株实验感染幼龄火鸡,潜伏期为5~10天,感染少量衣原体或老龄禽感染大量衣原体,其潜伏期为2~8周。鸡尤其是成年鸡对衣原体有相当强的抵抗力,仅出现轻微的症状或呈隐性感染。幼龄鸡常呈急性感染。发病严重,发热,全身震颤,羽毛蓬松.步态不稳,食欲消失,排黄绿色水样便或红色胶状粪便。眼和鼻孑L流出一种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眼睛周围羽毛上有分泌物干燥凝结成的痂块。随着病程的发展,有的病鸡角膜混浊,失明,呼吸困难,病禽明显消瘦和肌肉萎缩。到末期,病禽常发生晕厥而死亡。鸭群发病率在10%~80%,死亡率可达30%。
鹅与鸡较少发病。幼鸭感染本病后,症状严重,致死率高。病鸭发生颤抖,共济失调和恶病质,食欲消失并排出绿色水样粪便,在眼及鼻孔周围有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病鸭消瘦,死于痉挛,死亡率10%~30%。眼结膜炎、鼻炎、眶下窦炎以及偶见全眼球炎和眼球萎缩等变化。最主要的病变是体腔和气囊的浆膜有纤维素性到化脓性炎症。表面被覆着厚层的纤维蛋白性渗出物,其中以纤维蛋白性心包炎最为常见。
气囊常增厚并出现纤维蛋白性渗出物,腹腔内有大量泡沫样粘性物。心、肝、脾、肾肿大,脾尤为明显,有些病例增大3~10倍。肝、脾偶有灰色或黄色针尖至粟粒大的坏死灶。实验室检查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运用血清学试验确诊。必要时进行动物接种和病原体分离鉴定。对发病禽场进行检疫,淘汰病禽,销毁被污染的饲料,禽舍用5%漂白粉、0.3%过氧乙酸、2%次氯酸钠、0.1%抗毒威等喷雾消毒。病禽群可饲喂抗生素(金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等)进行治疗。
清扫禽舍时要避免尘土飞扬。由于本病可传染给人,凡与病禽或可疑病禽有接触的一切人员(饲养员、畜牧兽医人员、屠宰加工人员等)都要注意个人防护,防止人员感染。加强雏禽的饲养管理,注意禽舍、饲喂用具的清洁卫生,经常消毒,粪便、垫草、脱落羽毛要堆积发酵,进行无害化处理。引进家禽,有条件时,最好先做血清学检疫。引进种禽、种鸽和玩赏鸟时,要加强海关检疫,防止病禽入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