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例介绍发病猪场共存栏106头育肥猪,其中32头为新进后备育肥猪,平均体重40 kg左右。自入栏15 d后,32头猪陆续开始发病,用磺胺药和青、链霉素治疗不能控制病情。就诊时,已死亡6头;其余20余头消瘦、食欲不振,皮肤苍白,多数腹泻,但个别猪拉干粪,部分猪高度呼吸困难。临床检查,病猪腹部、臀部以及后躯两侧皮肤上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黑色斑块状丘疹,丘疹向中央凹陷,已形成痂皮;个别猪的鼻端、四肢、下腹部和背部出现紫红色瘀斑。病猪耳朵发紫,多数体温在40 ℃左右;眼结膜苍白,用手触摸,消瘦猪颌下淋巴结和腹股沟淋巴结明显肿大,尤其是腹股沟淋巴结。病猪前腔静脉采血,可见血液稀薄似水。
2 剖检病变共剖检病死猪4头,呈现多器官广泛性病理损伤,病变程度差异较大。主要病变有:皮下肌肉苍白;全身淋巴结,特别是腹股沟、颌下、肺门淋巴结显著肿大,可达正常的2~3倍,切面严重出血,呈大理石状病变;肠系膜淋巴结呈索状肿胀。心包积液,心冠脂肪出血,心外膜和心内膜有大量出血点;肺脏高度水肿,间质增宽,个别猪肺尖叶和心叶实变,胸腔内有较多胸水。肝脏轻微肿大,胆囊充盈,胆汁浓稠;脾脏严重萎缩,肾脏严重肿胀、苍白,在其被膜下有大量出血点和白色坏死点,肾盂出血;膀胱黏膜呈弥漫性出血。胃黏膜形成大片溃疡且胃门淋巴结肿大,小肠呈弥漫性出血,肠黏膜大部分已脱落,肠壁菲薄。
3 实验室检查3.1 血涂片镜检 病猪前腔静脉采血,经生理盐水稀释后制成均匀的血涂片,其中一张进行瑞氏染色。不染色的血涂片在显微镜下可见红细胞着色为桔黄色,多数红细胞边缘呈锯齿或星芒状凹凸不整,红细胞表面和边缘有3~6个黑色颗粒;瑞氏染色的涂片可见红细胞着色为淡紫红色,边缘不整齐。数量不等的淡天蓝色颗粒附着在红细胞表面。
3.2 细菌培养 无菌条件下,用接种环分别钩取胸水、心包液、肝脏、脾脏、肺脏进行营养琼脂和血琼脂培养;24 h后观察,仅肺脏的血培养基上有个别菌落生长,其它培养基几乎无肉眼可见的菌落。用接种环在菌落上钩取后,进行革兰氏染色,发现两极着色的革兰氏阴性球杆菌。根据菌落形态,初步确认为巴氏杆菌。
3.3 显微病变 取肺脏、淋巴结、肝脏、脾脏等组织制备病理切片镜检。主要病变有:淋巴结、脾脏内淋巴细胞明显减少,单核吞噬细胞浸润,并形成合胞性多核巨细胞的高度浸润而显著扩大;腹股沟淋巴结内出现多灶性凝固性坏死,坏死细胞内出现嗜酸性核内包涵体。肺脏呈现多灶性坏死性间质性肺炎,肺泡中含有中性白细胞、嗜酸性细胞;肝脏门静脉周围有轻度至中度的炎症及肝细胞坏死。肾脏有不同程度的多灶性间质性肾炎,主要在皮质部发生淋巴细胞、组织细胞的浸润;心肌呈现不同程度的心肌炎,在小肠的固有层形成合胞体。
根据临床症状、剖检病变以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圆环病毒与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巴氏杆菌为呼吸道常在菌,属于条件性致病菌,当机体抵抗力降低,特别是呼吸道损伤时,该细菌乘机大量繁殖。在肺脏能分离到巴氏杆菌并非由于外源性感染,而是内源性感染所致。也就是说,巴氏杆菌并非发病致死的主要因素。
4 防治4.1 对圆环病毒病目前尚无疫苗和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抗生素疗法和良好的管理有助于控制继发感染。而强力霉素、贝尼尔、咪唑苯脲等药物对附红细胞体病疗效确实。因此,对于该猪场来说,应首先隔离、淘汰发病猪,勤消毒,对其它未发病猪加强管理、提高机体抵抗力;对已经发病、症状较轻的,立即注射免疫增强剂,如黄芪多糖配合强力霉素连续注射5~7 d,有一定的疗效。
4.2 PCV主要在猪的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中复制,可在支气管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淋巴细胞中增殖。病毒随粪便和鼻液排出体外,主要经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怀孕母猪感染后,可经胎盘传染给仔猪。饲养管理不良、环境条件差、气候突变、猪群密度大、不同日龄的仔猪混养和多家猪场引种均可诱发本病。因此圆环病毒关键在于预防,如加强饲养管理、降低饲养密度,实行全进全出,最好自繁自养;减少应激因素、加强营养,提高猪群的整体免疫力;实行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防止细菌、支原体及其它病毒侵入猪群,对发现早的疑似感染猪进行详细检查、隔离、淘汰;避免从疫区引种,加强消毒。
4.3 有条件的大型猪场,可以制备自家疫苗进行预防注射。采取PCV病猪含毒量较多的脏器,如淋巴结、肺脏、脾脏等组织,捣碎研磨后,添加佐剂和免疫功能增强剂,制成组织灭活苗,给全场猪免疫。发病猪场通常在注射后10~15 d新发病例减少,疫情能够逐渐控制。该方法配合免疫功能增强剂和防止继发感染的药物疗效更强。如用本场典型病猪脏器组织制苗,抗原浓度高,针对性强,免疫效果较好。也可采用被动免疫,选择本场健康的淘汰母猪,用发病仔猪含毒脏器攻毒后,使体内产生抗PCV抗体,然后动脉放血,分离血清,加青、链霉素后分别给断奶仔猪和病猪肌注或腹腔注射。但应注意,一定要用自场的健康淘汰母猪的分离血清,一般不用它场的血清,以防止引入其它病原;同时防止采血、分离血清和分装时的污染,以及注意血清储存方法、保存时间等问题。
4.4 附红细胞体是一种立克次氏体,主要附着在红细胞上繁殖并导致红细胞被坏。它可以通过多种传播途径感染。附红细胞体多数情况下不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但饲养管理不当或应激因素使猪群免疫力下降时,该病原体大量繁殖,破坏红细胞,导致严重血液凝固障碍,引起出血、溶血;同时使红细胞膜抗原发生改变,被自身免疫系统视为异物,导致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和免疫抑制。但通过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完全控制该病发生。主要通过确实有效的方法切断传播途径,如定期杀灭蚊蝇等动物、避免注射针头及阉割手术器械被污染。加强管理,防止猪群争斗、乱咬等;在饲料中定期添加强力霉素等药物加以预防。
出处:西南农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