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给药方法可以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药效出现时间及维持时间,甚至还可以引起药物作用性质的改变。因此,应根据药物的特性和禽的生理或病理状况,选择不同的给药方法:
(一)混饮给药混饮给药是指将药物溶解于水中,让禽类自由饮用。此法常用于预防和治疗禽病,特别是适用于禽类因病不能食料,但还能饮水的情况。应用混饮给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掌握药物的溶解度 易溶于水的药物用混饮给药效果较佳,而难溶于水的药物如经加热、搅拌或者加助溶剂,使其溶解度能达到预防和治疗效果时,也可以用混饮给药法。2、掌握混饮给药的时间 在水中不易破坏的药物,其药液可以让禽类全天自由饮用;在水中易被破坏的药物,应要求在一定时间内饮完,以保证药效。其方法是在用药前停止给禽供水2~3小时,然后喂药液,但药液量不宜太多,以药物受破坏之前饮完为宜。3、掌握药物的浓度 应根据ppm或%,首先计算出一群家禽所需的药量,并严格按比例配制药液浓度。准确地掌握药液浓度,才能避免浓度过低无疗效、过高产生中毒反应,从而取得预期的效果。4.根据家禽的可能饮水量来计算药液量饮水量的大小与家禽种类、饲养方法、饲料、季节及气候等因素紧密相关,如冬天饮水量一般减少,配给药液不宜过多;而夏天饮水量增多,配药液必须充足,否则就会造成部分禽只缺饮,影响药效。
(二)混饲给药将药物均匀混入饲料中,让家禽吃料时能够同时吃进药物。此法简便易行、切实可靠,是适用于长期投药的一种给药方法。如有些药物不溶于水而且适口性差,用此法给药更为恰当。应用混饲给药法应注意:1、药物与饲料的混合必须均匀对一些毒性较大的药物(如喹乙醇、呋喃类、磺胺类及某些抗寄生虫药物等),更要充分均匀混合。常用的混合方法是将药物均匀混入少量饲料中,然后将混有总药量部分饲料与大量饲料混合。大批量饲料混药,还需多次逐步递增混合才能达到混合均匀的要求。2、注意掌握饲料中药物的浓度混饲的浓度与混饮的浓度虽然都用ppm或%表示,但饲料中的药物浓度不能当作溶液中的药物浓度,一般来说混饮比混饲的药物浓度往往要低。例如:氟哌酸,混饲浓度为100毫克/千克饲料,而混饮的浓度却为50毫克/升。3、药物与饲料混合时,应注意饲料中添加剂与药物的关系长期应用磺胺类药物则应补给维生素B1和维生素K;应用氨丙啉时则应减少维生素B1。
(三)气雾给药气雾给药即让禽通过呼吸道吸入或作用于皮肤粘膜的一种给药法。这里主要介绍通过呼吸道吸入的方法。由于禽肺泡面积很大,并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所以应用此法给药时,药物吸收快,作用出现迅速,不仅能起到局部作用,也能经肺部吸收后出现全身作用。由于药物从肺泡进入血液的速度受周期性呼吸即肺部清除所影响,因此药物是以间断方式进入肺泡的。肺泡是体内的一种天然屏障,某些药物可以通过肺泡屏障,而某些药物吸入后仅能停留在肺泡部位而不易通过肺泡屏障,故只起局部作用。应用气雾给药时,应注意:1、选择适用气雾给药的药物 要求使用的药物对禽类呼吸道无刺激性,而且又能溶解于其分泌物中。对呼吸系统如有刺激性,则易造成炎症。2、要控制微粒的粒度 微粒愈细进入肺部愈深,但在肺部的保留率愈差,大多易从呼气排出,影响药效。微粒较粗,则大部分落在上呼吸道的粘膜表面,未能进入肺泡,因而吸收较慢。综合研究的结果,进入肺部微粒粗细以0.5~5微米(1微米=1/1000毫米)为最适合。3、掌握药物的吸湿性 要使微粒到达肺的深部,应选择吸湿性慢的药物。要使微粒分布到呼吸系统的上部,应选择吸湿性快的药物。因为具有吸湿性的药物粒子在通过湿度很高的呼吸道时,其直径能逐渐增大,影响药物到达肺泡。4、掌握气雾剂的剂量 同一种药物,其气雾剂的剂量与其它剂型的剂量未必相同,不能随意套用。要确定气雾剂在防治禽病中的有效剂量,应测定气雾剂吸收后的血药浓度。
(四)外用给药此法多用于禽的体表,以杀灭体外寄生虫或体外微生物;也可以用于消毒禽舍、周围环境和用具等。外用给药常用喷雾、药浴、熏蒸等方法。外用给药时,应注意:1、要根据应用的目的选择不同的外用给药法 如对体外寄生虫可用喷雾法,将药液喷雾到禽体、窝巢、栖架上;也可用药浴法给禽及鸽治疗体外寄生虫病;杀灭体外微生物则常用熏蒸法。2、掌握药物浓度 抗寄生虫药和消毒药物对寄生虫或微生物具有杀灭作用的同时,往往对机体有一定的毒性,如应用不当、浓度过高,易引起中毒。因此,在应用易引起毒性反应的药物时,不仅要严格掌握浓度,还要事先准备好解毒药物。如用有机磷杀虫剂时,应准备阿托品、解磷定等解毒药。3、用熏蒸药法杀灭体外微生物时,要掌握熏蒸时间 用药后要及时通风,避免对禽体造成过度刺激,尤其是对雌鸡、幼禽更要特别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