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省普宁市畜牧水产局, 广东普宁, 杨雪贤 黄纯华 515300 )
【摘要】 无公害肉鸭生产,是从鸭群饲养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工程,也是鸭群与人类健康的保障措施。它涵盖着包括场址选择、场内建设、鸭只引种、饲养管理、饮水卫生、饲料使用、药物使用、环境消毒、疫病预防、无害化处理等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措施。它可以防止传染病侵入鸭场,确保生产正常,并为广大民众提供环保绿色的鸭产品。本文就无公害肉鸭饲养技术进行综述、探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畜禽产品质量的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生产安全、优质、卫生的绿色鸭产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无公害肉鸭主要体现在饲养的肉鸭为无污染、无药物残留、质量安全、对人类健康无损害的食品。本文就无公害肉鸭饲养技术予以探讨,敬请广大同行给予指导。
1 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1.1 建场选址
1.1.1 场址选择 生产无公害肉鸭的鸭场应选择在生态环境良好,并有可持续发展生产能力的区域。鸭是水禽且生活离不开水,所以鸭场应考虑有流动清洁的水源,应防止有影响鸭群健康的工业废水,以便鸭群放水活动,清理羽毛、增进食欲、提高健康水平。一般来说,鸭场应建在交通方便、通风向阳、地势干燥、水源充足、水质良好、地面为沙质土壤的无污染的水边空地上为宜。
1.1.2 场址防疫要求 鸭场应尽量远离村庄、城镇、学校、公路、铁路等公共场所,以及其它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1000m以上。应距离屠宰场、禽产品加工厂、家禽交易市场、污水处理厂及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2000m以上。
1.2 场内建设
1.2.1 功能区 一般应将整个场区划分为三个功能区,即生活区、生产区、隔离区并以围墙隔开;三个功能区应根据当地全年主导风向,按照生活区→生产区→隔离区的顺序由上风到下风排列。进入生产区应有消毒通道。鸭场的布局、建设要符合环保要求和动物防疫条件。
1.2.2 净道与污道 场内要设净道和污道,净道主要用于鸭群周转、饲养员行走、运送饲料等;污道主要用于粪便、废弃物的出场。
1.2.3 鸭场绿化 鸭场四周、鸭舍周围、道路两旁都要种植树木绿化。鸭场绿化对改善鸭场环境有诸多好处,可以调节场内小气候,明显改善场内的温度、湿度;可以产生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净化空气、阻留有毒气体、吸附尘埃;也可以遮阴、减少噪声,美化环境等。绿化还可以使场内空气清新,这有利于鸭群健康和生长发育。
1.2.4 兽医卫生 鸭场内应设有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消毒设施、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设施、兽医室和相应的检验、诊断等仪器设备。
1.2.5 防鸟灭鼠 鸭舍要有防止野禽飞鸟进入的防护设施,并有健全的灭鼠设施和措施。
2 雏鸭选购
2.1 外貌观察
雏鸭品质的优劣对雏鸭的成活率和生长发育有直接影响,所以要认真做好雏鸭外貌观察这项工作,应选择活泼好动、反应灵敏、大小整齐的健康雏鸭。健康雏鸭绒毛洁净、光泽明亮;脐部收缩良好,没有血痕存在;卵黄吸收良好,胸腹结构匀称;眼大有神,叫声洪亮;喙、眼、腿、爪等没有畸形;握在手中挣扎有力,感觉有弹性;凡是符合上述标准的就是健康雏鸭,若其中一标准不符合的就不能选用,因为弱雏鸭成活率低,生长速度慢,不宜饲养。
2.2 鸭只引入
尽可能不从外地引进雏鸭、种鸭,以防传入传染源。确需到外地购买引进时,应当到确实没有疫情且达到无公害标准的种鸭场购买引进,并按GB 16567《种畜禽调运检疫技术规范》的有关标准实施检疫,检疫合格者方可购买引进。经运输到达本场后,应隔离观察饲养3周时间,确实证明是健康者,才能在本场饲养。
3 科学饲养管理
3.1 适宜的温度
温度是确保雏鸭成活和快速生长的关键,肉鸭各阶段的理想饲养温度为:第1周为30~33℃,第2周为25~30℃,第3周为21~25℃,第4周起随常温饲养。温度是否合适,可用温度计测量,也可以通过观察雏鸭的活动情况判定。若温度过低,则雏鸭扎堆,拥压在一起,拥向热源,少吃少饮,睡眠不安;若温度过高,则雏鸭远离热源,饮水量增加,采食量减少,伏地不动;若温度适宜,则雏鸭活泼自如,饮食正常,分散均匀,精神良好,反应敏捷,行动灵活。
3.2 适宜的湿度
湿度对雏鸭生长发育影响较大。湿度过低,往往引起雏鸭轻度脱水,影响生长和健康,造成均匀度差;湿度过高,则粪便分解加快,产生大量的氨和硫化氢等气体,病原微生物也大量繁殖,容易引起雏鸭发病。舍内湿度第1、2周以55%—70%为宜,第3、4周以65%—75%为宜,第5周起保持在70%—80%。鸭喜水而不喜湿,长期阴雨对鸭生长和健康均不利。
3.3 适宜的密度
适宜的饲养密度是保证鸭群健康,生长发育良好的重要条件。因为密度与育雏舍内的空气、湿度、卫生以及恶癖的发生都有直接关系。雏鸭饲养密度过大时,育雏舍内空气污浊、氨气气味大、温度高、环境卫生差、吃食拥挤、抢水抢料、饥饱不均、恶癖严重,容易诱发疾病。雏鸭饲养密度小时,对雏鸭生长发育有利,但不利于设备的充分利用和劳动力的合理使用,因此,雏鸭的饲养密度也不是越小越好。一般情况下,适宜的饲养密度应为第1周20~25只/㎡,第2周15~20只/㎡,第3周10~15只/㎡,第4周8~10只/㎡,第5周起6~8只/㎡。
3.4 雏鸭饮水
雏鸭出壳后,进入育雏舍应先给予饮水,饮水要求时间早,位置足。水温不能太凉,最好是室温。在饮水中加入适量的维生素和葡萄糖,有利于清理肠胃,排除胎粪,供给营养,增进食欲。8h后换用洁净温水,在温水中加入适量的速补多维、速补14、益生素等,以增强雏鸭的抗病力。另外要防止缺水和间断给水,应该做到饮水不断,让其自由饮水,缺水、间断饮水会使雏鸭干渴而出现抢水现象,容易引起雏鸭暴饮而导致死亡。
3.5 雏鸭开食
先饮水后开食,当鸭群有1/3的雏鸭有寻食表现时就可开食,通常在鸭饮水后15h内喂料开食。开食的饲料颗粒要小,有一定湿度。饲料的湿度以手捏不出水,放手即松散为宜(用水量按每1kg饲料添加200mL计算),这样方便雏鸭采食。第一次开食不要让雏鸭吃得过饱,以免伤食或消化不良。第2天就可直接用颗粒饲料,采食位置跟饮水位置一样要充足。
3.6 饲喂方法
要饲喂全价配合饲料,做到定时定量,少食多餐,每次喂八、九成饱即可。3天后就放开饲料供给量,每天让雏鸭吃饱。饲喂次数是第1、2周每天喂7次,第3、4周每天喂6次,第5周每天喂5次。由于雏鸭消化机能差,故不可过食;若过食可引起消化不良,造成消化道疾病。从第6周至上市为育肥期,不要断料,同时要加强管理,减少运动量,提高采食量,促进育肥,适时上市。
3.7 换料
因为饲料营养水平不一样,换料对鸭的消化系统刺激很大,由于换料时鸭群已进入疫病多发日龄(2—4周龄),所以换料一定要按比例进行旧料兑新料,第1天2:1,第2天1:1,第3天1:2,第4天起全新料。换料时应在每1kg饲料中添加琥珀酸盐200mg或多种维生素400mg,以减少应激反应的发生。
3.8 日常饲养管理
要根据鸭群的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性来做好鸭群的日常饲养管理工作。要保持适宜的饲养温度、湿度、密度和注意鸭舍的通风良好;要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减少疾病的发生。要根据不同龄期、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而饲喂不同营养标准的优质全价饲料,以满足鸭群的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每天饲喂做到定点、定时、定量,供给充足的清洁饮水;及时清除隔天剩余的饲料、饮水,保持饲料和饮水的清洁。转群、免疫接种等工作要尽量安排在晚上进行,做到轻抓轻放,杜绝动作粗暴;在分群、换料、高温、寒冷、鸭舍潮湿、天气突变时,应在饲料中添加多种维生素或维生素C,以减少应激干扰。要采取措施减少二氧化碳、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对鸭只的刺激;要经常清除粪便及垃圾,搞好场区周围的环境卫生,保持鸭舍及生产区周围环境的干净清洁。要随时注意观察鸭群的采食情况,发现异常情况要尽快查明原因,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3.9 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良好的生活环境有利于鸭群的健康和生长发育,务必切实做好。要根据鸭舍的构造、通风条件、鸭只日龄和饲养方式等具体情况灵活控制鸭群各龄期的饲养密度。要注意做好鸭舍的通风换气工作,以保持舍内空气清新。要采取有效措施尽量使冬季环境温度控制在不低于10℃,夏季不高于28℃,相对湿度在55%~70%。不要在鸭舍附近燃放烟花爆竹,不要在鸭舍周围大喊大叫,以防惊群。要特别注意防止狗、猫等动物窜入舍内,以免鸭群受惊。打扫卫生、喂料加水、清除粪便时动作要轻,避免噪声干扰,确保环境安静,这样就能给鸭群营造一个安静而舒适的良好生活环境,让鸭群真正生活在最适状态或最佳的生活环境之中,优越舒适的生活环境能使鸭群保持良好的生理状态,减少任何患病的危险。
3.10 药物预防
药物预防即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抗菌药物和一些保健药物,杀灭鸭体内携带的病原菌,预防疫病的发生。如预防鸭疫巴氏杆菌病,对已接种鸭疫巴氏杆菌病灭活苗而未产生有效抗体的鸭群投喂恩诺沙星、林肯霉素、普乐健等抗菌药物作预防,减少在接种疫苗后,机体尚未产生抗体(免疫保护能力)前感染发病的机会。同时在饲料中添加一些有益菌或酶类如“益生素”、“绿而康”等绿色保健生物药品,能保护鸭群肠道内菌群的平衡,促进生长,提高饲料报酬,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但要注意应避免长期使用抗菌素和化学药物,避免产生耐药性,减少药物残留。
3.11 生产记录
在生产过程中,每群鸭都应有相关的生产记录,其内容包括:鸭只来源,饲料、药物来源,兽药使用,免疫接种,鸭群发病时间,诊断治疗情况,鸭只销售和屠宰的日期,所有记录应在清群后保存两年,以利于建立起生产、销售的规范化管理和追溯制度。
4 饮水卫生
4.1 水质要求
水是鸭只生长发育和健康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所以必须保证饮用水的质量。应根据水源变化情况,定期对鸭群饮用水进行水质检验,每年不少于2次,确保鸭群的饮用水符合NY 5027《畜禽饮用水水质卫生标准》的要求。
4.2 设备清洗
保证水质良好,创造高效的饮水环境,必须经常清洗、消毒饮水设备,避免细菌孳生。在常规清扫鸭舍期间,要用清洁剂清除饮水器、饮水系统中的水垢、杂质,然后用消毒剂进行饮水消毒。在经水投药的前2天和用药的后2天应使用清洁剂来清洗饮水系统和饮水器,同时应选择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规定的消毒剂。
5 饲料和兽药的使用
5.1 饲料使用
生产无公害肉鸭最关键的环节是用无公害的饲料和无公害的饲料添加剂,所以肉鸭料(包括添加剂)应来源于国家批准的饲料生产企业所生产的优质标准饲料。饲料中应不含有国家规定的违禁药物。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应按照饲料标签所规定的用法用量;药物性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发布的《药物性饲料添加剂使用规范》执行;饲料中不可直接添加兽药原粉,但可添加环保型(无公害)饲料添加剂,如酶制剂、生物调节剂、活性菌和抗应激剂等(可提高鸭群产肉性能和饲料利用率,提高鸭群抗应激能力,增强免疫力,减少兽药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提高鸭产品的安全性)。不能饲喂发霉、变质、生虫、被污染的饲料,每次投料应根据肉鸭的采食量确定投料量,尽量保持饲料新鲜。饲料应放在通风良好、干燥、卫生的饲料仓库,存放时间不能过长,一般以10天为宜,实行领料登记制度,统一供应饲料。
5.2 药物使用
兽药的合理使用是生产无公害鸭产品的一个主要技术关键。鸭场所用兽药应来自具有《兽药生产许可证》和产品批准文号的生产企业,或具有《进口兽药许可证》的供应商,驻场执业兽医在对肉鸭进行预防、诊断和治疗鸭病时,所用兽药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规范》、《兽用生物制品质量标准》的有关规定。必须使用符合《兽用生物制品质量标准》规定的疫苗对鸭群进行免疫接种。需要用药治疗疫病时必须严格遵守《无公害食品 肉鸭饲养兽药使用准则》的规定,由驻场执业兽医开具处方进行施药,并做好用药记录。上市前10天禁止使用任何药物,一定要严格执行休药期制度,确保鸭产品的质量安全。
6 切实做好消毒工作
6.1 饲养员消毒
鸭舍门口处应设有洗手消毒池、脚踏消毒池、更衣换鞋室等设施,饲养员进入鸭舍前应洗手消毒后,更换消毒过的工作服、帽、鞋等,经鸭舍门口脚踏消毒池进入鸭舍。工作服、帽、鞋等每个星期用消毒液浸泡两次。
6.2 车辆消毒
鸭场的大门口处应设车辆消毒池,内有3%的氢氧化钠溶液,经进出车辆消毒之用,每隔3天更换1次不同类型消毒剂,确保消毒效果。有条件的鸭场在大门口还应安装喷淋设备,用0.5%强力消毒灵水溶液对进入场区的车辆进行喷淋消毒。
6.3 场区消毒
场区每年至少进行春秋两季大扫除和消毒,每月进行1次一般性消毒;鸭舍周围、运动场及场内道路每周进行1次消毒;可用3%氢氧化钠、0.5%百毒杀、0.5%菌毒杀净等消毒溶液进行轮流喷雾消毒。
6.4 鸭舍及用具的消毒
没有洁净的饲养环境,再优良的疫苗也无法发挥应有的免疫作用。应选购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消毒剂,如正碘双杀、强力消毒灵、惠福星、菌毒杀清等,定期对鸭舍、用具、饲养场地、周围环境、排污沟等进行交替消毒,春夏季节每周消毒1—2次,秋冬季节每周消毒2—3次,有疫情时适当增加消毒次数。对各类鸭舍实行全进全出的消毒方法,消毒后至少闲置2周才进鸭饲养,这样可杀灭饲养环境中的病原体,减少疾病的发生。
6.5 带鸭消毒
鸭只自身是排出、附着、储存、传播病原体的介体,只消毒栏舍、饲养场地,不消毒鸭群,很难净化饲养环境,也控制不住疫病的发生和传播。所以应重视带鸭消毒。可用刺激性小、皮肤吸收低、不引起皮肤损害的消毒剂,如过氧乙酸、喷雾灵、次氯酸钠等进行带鸭消毒,每周1—2次,当鸭群发生疾病时适当增加带鸭消毒的次数。
6.6 饮水消毒
鸭群饮水应清洁无毒,无病菌,符合人的饮用水卫生标准。生产中使用的自来水,深井水是干净的,但进入鸭舍后,由于暴露在空气中,舍内空气粉尘、细菌、病毒等可对饮用水产生污染。所以对鸭群的饮水进行消毒是很有必要的。可选用强力消毒灵、百毒杀、抗毒灵等作为饮水消毒剂,应现配现用。
7 疫病预防
7.1 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方法
雏鸭、中鸭、成年鸭均应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方法,这不仅有利于饲养管理,有利于搞好环境卫生,有利于充分利用饲养场地和减少疫病的发生,而且可做到同时育雏,同时上市,同时空栏,同时消毒。一批肉鸭适时上市后,应清除粪便,将粪便运送到固定的地点进行生物发酵处理,对鸭舍、笼具、用具、饲养场地等进行全面的大清洗和彻底消毒,空置2周时间后,再采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方可进鸭饲养。实践证明,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方法,是预防疫病,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成活率和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之一。
7.2 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是人们长期以来对付畜禽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并已取得显著的效果。要使肉鸭免受传染病的危害,鸭场业主应根据本场的实际情况制定疫病的免疫程序,选购有GMP认证的兽用生物制品厂所生产的优质疫苗,使用正确的接种方法,给鸭群进行相关疫苗的接种,鸭群经免疫接种后能产生坚强免疫保护力,抵御相应传染病的发生。预防的传染病主要有:鸭瘟、鸭病毒性肝炎、鸭传染性浆膜炎、鸭霍乱、鸭大肠杆菌病、鸭(禽)流感等。
7.3 建立卫生防疫制度
建立严格的卫生防疫制度,搞好鸭场生物安全体系控制。生产区外的车辆严禁进入生产区,运送饲料和物品的车辆必须固定专车,并只能停放在生产区外,任何人员进入鸭场生产区必须洗澡和更换生产区的工作服、工作鞋,个人衣物必须全部放在生产区外,并遵守场内一切防疫制度。每栋鸭舍要有固定的饲养用具,不可共用或相互借用,防止交叉污染。饲养人员休假回场必须在生活区净化2天。场内执业兽医不准对外诊疗动物疾病。场内食堂所需禽肉必须由本场特别提供,不得随便到肉菜市场购买,以防购入病禽肉,传入禽病。鸭场物品进出实行“单向制”,凡是鸭舍清除物品,均须从污物道运出,不得倒行。定期做好鸭场周围环境灭虫、灭蝇和铲除杂草、排除积水、消灭蚊幼虫孳生地等工作,以净化饲养环境。
7.4 必须将饲养管理和对疾病的预防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
加强饲养管理(包括饲喂全价饲料,适时开食和饮水,合理保温,合理饲养密度,适当的相对湿度,通风换气良好,卫生干燥的垫料,充足和卫生的饮水以及避免或减轻应激等)是预防鸭群发生传染病的前提条件,只有在良好的饲养管理下才能保证鸭群处于最佳的生长状态并具备良好的抗病能力。从鸭只疾病预防角度来说,必须将饲养管理和对疾病的预防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通过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如鸭舍通风换气、环境消毒、控制人员、物品的流动,执行兽医卫生防疫制度等,防止鸭群受到传染病的危害。
7.5 搞好环境卫生
疾病的发生与饲养环境的好坏有直接的关系,务必全方位的搞好鸭场、鸭舍内外的清洁卫生,以防患于未然。饲养场地潮湿、肮脏、鸭舍潮湿、垫料潮湿发霉,通风不良、不向阳、饲养密度过大、氨气浓度过大、饮水不洁、环境卫生恶劣等会大大增加鸭群发病的机会。所以,要加强鸭场的卫生管理,切实搞好鸭场的环境卫生。要经常清除粪便、勤换垫料;鸭舍潮湿时应加强通风,以保持舍内的干燥与空气清新,这有利于鸭群的健康生长。
7.6 防止昆虫滋生
养鸭场易滋生蚊蝇,骚扰人畜(禽),传播疾病。所以,要定时清除粪便污水,保持鸭场环境的清洁。保证排污沟畅通;要经常清洗饲养用具,加强周围环境灭虫、消毒、铲除杂草,排除积水,填平沟渠洼地,消灭蚊幼虫孳生地。使用化学杀虫剂杀灭蚊蝇,可用1%敌敌畏、1%敌百虫或0.5%蝇毒磷溶液交替喷洒鸭舍走道、周围环境,有害昆虫接触后会迅速死亡,为养鸭生产创造良好的环境卫生条件。
7.7 病死鸭的无害化处理
病死鸭是鸭场内的主要传染源,必须按GB 16548《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的规定做好无害化处理。排泄物、被污染的饲料、垫料等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标准做无害化处理,对被病鸭污染过的圈舍、设备、场地及周围环境等均须作彻底的防疫消毒,这样能彻底杀灭其所携带的病原体,达到消除病害因素、防止疫病传播,保护环境,保障人畜(禽)健康安全的目的。
8 结束语
无公害肉鸭的生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技术含量高,只有养鸭业主对肉鸭实行无公害标准化饲养和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强化监管,才能提高我国鸭肉的质量安全整体水平和我国养鸭业的竞争力,保障鸭产品的质量安全可靠,保障消费安全,保护广大公众的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