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大肠杆菌病的防治
(哈尔滨中科 韩小米)
仔猪的腹泻问题是制约规模化猪场猪只成活率高低的关键问题,在腹泻问题中,以仔猪大肠杆菌病引起的黄白痢和水肿病最为常见,为此,笔者结合十多年来的工作实践,对防治大肠杆菌病的技术要点加以阐述,供读者参考:
防治的主要关键首先是做好免疫工作。免疫的重点是产前母猪,疫苗的选择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最好用与自己场血清型相一致的疫苗,条件许可,可以自制,也可请有关的科研院所帮助制造。若选用外地疫苗,首先观察应用效果,如保护率低,请及时更换其它血清型的疫苗。目前国内应用比较多的疫苗有:K88 K99 987P F41疫苗,为进口疫苗,用法是产前6周和2周分别注射一次,效果极好,只是费用较国产的其它疫苗高;国产苗价格较低,效果也不错,国产苗有K88-LTB双价基因工程苗(又名MM基因工程苗),K88 K99双价基因工程苗,二者按说明要求均产前期20-30天注射一次,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发现:用二次效果比一次好,方法是产前30-40天注苗一次,15-25天再加注一次,效果极佳。国产疫苗还有K88 K99 987P效果也不错,应用方法是产前40天和15 天各注射2ml。但值得一提的是:当用一种疫苗效果不好时,可能是你场的细菌血清型已发生了变化,请速更换疫苗的种类,这样可迅速控制你场的黄白痢的发生。
其次,做好母猪的产前补硒和仔猪的产后补铁与补硒工作。母猪于产前一周注射亚硒酸钠维生素E注射液10ml,仔猪于3日龄注射含硒的铁剂1ml(内含铁100-150mg),当有些下痢仔药物猪治疗不理想时,可以增加一次补铁次数,有时可于次日即停止下痢。
再次,做好母猪进产房时的猪体清冼和消毒工作,以及空产床的消毒工作。母猪猪体可用0.5%的过氧乙酸溶液喷雾消毒,产床用2%的火碱消毒。生猪时还要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擦拭母猪的乳房及会阴,同时挤去乳头中的奶水3-4滴。
第四,做好仔猪的保温工作,保持猪舍的干燥。一般保温工作都容易做到,但干燥问题总是容易被忽视,据我们观察:湿度问题要比温度问题更为重要。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们只强调保持猪舍干净,让饲养员天天用清水冲刷地面,同时为了防疫需要,每周用消毒药将整个产床及地面喷湿消毒,不但没有降低仔猪的发病率,而且还有增长的趋势。后来,我们改变了做法,产房采取全进全出,出后熏蒸消毒,从产仔到断奶期间不再消毒,冲圈次数减少,夏季天天打扫每2天冲一次,冬季一周冲一次,结果发现下痢的不但没多,反而大大下降,后经数年反复实践观察,更证实了以上观点,读者不妨一试。
有关母猪下痢方面的治疗,可采取如下措施:
1 母子同治。产前一个月,给母猪饲料0.5%添加“母源康”,激活免疫系统,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抑制霉菌繁殖,分解霉菌素,保护肝、肾,调和气血和繁殖能力,从而减少死猪,僵猪情况和小猪下痢情况的发生率,提高存活率。
2 对于发病的未断奶的仔猪,可采用每天每头每天5克喂服“冠菌道(仔猪专用)”,连用三天,腹泻痊愈,从而构筑仔猪肠道免疫屏障,修复肠道黏膜,减少换料应激反应。
3 注意辅助治疗,防止脱水。对下痢严重者,要采取直接服用“冠菌道”。
仔猪生后哆嗦是怎么回事?
仔猪生后哆嗦是一种先天性震颤症。仔猪先天性震颤是由长期存在于自然界的先天震颤病毒引起的仔猪育成障碍的传染病。本病主要发生在出生不久的仔猪,以四肢、头部或全身发生有节奏的震颤为临床特征,通常早期出生的症状比较重,而后期出生的症状比较轻微。成年猪呈隐性感染或慢性感染。
一、流行特点:本病的传播方式为垂直传播,仅感染猪,不同品种及其杂交后代均具有同样的易感性;其发生无明显季节性;初产母猪多发生,经产母猪极少发生;分娩过感染仔猪的母猪以后所产几窝仔猪通常都不发病。呈散发性,每次流行的致死率为10-30%,每胎仔猪的致死率为0-100%;康复猪常成为带毒者,种公猪可被患病母猪感染为传播者。
二、临床症状:妊娠母猪无任何异常表现,而新生仔猪在刚分娩至几小时后出现震颤,伴有后肢无力,共济失调,一窝仔猪中部分或全部发病,但轻重程度各有差异,一般部分发病者症状较轻。全部发病者症状较重。震颤呈多样性的舞蹈动作;并且震颤是持续性的,卧地时震颤频率减少,而睡眠时震颤停止,但站起后又震颤,前肢震动剧烈的仔猪常呈犬坐式,病仔猪行动困难无法吃奶;受噪音、惊吓、寒泠、兴奋等刺激时加重。病程因猪而异,轻的常于2-8周恢复正常,重的常因震颤剧烈或四肢麻痹、痉挛,哺乳困难饿死或因运动障碍被母猪压死。震颤消失的仔猪在兴奋或应激的条件下,仍可再发病,患猪在生后一周活着的一般预后良好。
三、病理剖检:病死仔猪剖检时无明显眼观变化,对神经系统作组织学检查时在中枢神经系统见有髓鞘形成不全,小脑发育不全,脑血管周围间隙特别是脑基部充血,出血等病变。
四、鉴别诊断:根据分娩后新生仔猪呈特征性的持续震颤或痉挛,震颤消失时同健康猪。可作出初步诊断。类症鉴别须注意与低血糖症,猪瘟、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乙型脑炎等引起的死胎和产后不久出现神经症状而死亡的仔猪病相区别。
五、防治措施:本病尚无有效疫苗和特效疗法。预防本病主要依靠一般性的卫生防疫措施,不从有本病的猪场引进母猪,防止各种应激性刺激,仔猪吃不到时母乳时,一定要进行人工辅助吃奶或人工哺乳,这样可使多数病仔猪自然康复而减少死亡。
断奶猪多系统衰弱综合征
猪的圆环病毒与断奶猪多系统衰弱综合征(PVC)
断奶猪多系统衰弱综合症(Postweaning multisystemic wasting syndrome , PMWS)是由猪的圆环病毒(porcine circovirus ,PCV)引起的一种新的传染病。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已对此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和报道。该病已成为影响养猪业发展的传染病之一,引起世界许多国家兽医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此病可引起典型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主要临床症状包括仔猪先天性震颤、断奶猪消瘦、呼吸急促、咳喘,黄疸,腹泻,贫血等。发病率一般为同期仔猪的10-20%,仔猪死亡率较高,不死猪的发育明显受阻,变成僵猪、呆猪,失去经济价值。病理变化包括淋巴结炎,肠系膜淋巴结肿大3-4倍,脾脏、胸腺萎缩,肠炎,肾炎,间质性、粘液性支气管肺炎等。
国外流行状况:加拿大、美国、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北爱尔兰、西班牙、新西兰、丹麦等国均有此病报道。最近,亚洲的中国台湾、韩国、日本也报道了此病。许多国家的一些猪群有此病流行,发病的严重程度不尽相同。在法国的布列塔尼,自1995年以来,该地区约有100个猪群发病,仔猪生后2—8天即出现部分死亡,发病猪死亡率高达50%,不死猪后期发育明显受阻。英国在实验室人工复制此病已经成功,未吃母乳的健康仔猪人工感染此病菌毒,虽然感染猪临床症状的出现不稳定性,但明确观察到此病的特征性病理变化,并可重新分离出感染病毒。如果与猪的细小病菌毒合并感梁,则不但临广西壮族自治区症状明显,还出现大比例的死亡。
国内流行状况及研究进展: 从对我国7省市不同类型猪群调查中发现,我国猪群中存在PCV的感染。在一项针对PCV抗体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在调查的559头猪中,有240头猪PCV抗体呈阳性,阳性率为42.9%。说明这些猪均发生不同程度PCV的感染。值得说明的是由于感染此病毒的猪存在不同程度的病毒血症,感染猪病毒滴度高时往往抗体滴度非常低,甚至不能检测到抗体,而临床症状则非常明显。从这种情况推测,我国的猪群中感染比例更高。我们已经分离并鉴定了国内PCV毒株,进一步证实此病在国内的存在。
诊断和预防
关于此病的诊断,必须将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的病原或血清学检测等相结合,才能得到可靠的结论。到目前为止,该病的发病机理还不完全清楚,但此病的特征性临床症状对诊断此病是有很大帮助的。如一些发病猪黄疸的出现,临床上其他病是很少见的。另外,此病的一些病理变化也是非常有特点的。其特点之一,首先表现在其病理性损伤的广泛性,发病猪几乎全身的组织器官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性操作。并且,从这些组织器官中均能分离到病毒。其次,免疫系统的一些组织器官,如淋巴结、脾脏、肺脏等病理变化也是非常有特点的。
关于此病的预防,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比较有效的方法,大多强调加强卫生和饲养管理,倡导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发生此病的猪可能增加其它病原协同感染的机率,并最终导致临床发病。因此,对其它传染病的控制就显的非常重要。及早发现和有效的隔离,尽可能控制此病的横向传播也是非常重要的。目前为止,还没有有效的疫苗用于此病预防。
仔猪水肿病
水肿病可发生于断奶至3.5月龄的猪群,与猪的应激有很大的关系,它经常发生在应激之后的1—3天。这些应激因素包括:断奶、疫苗注射、驱虫、运输、气候变化、改变饲料等。它是一种急性或超急性的大肠杆菌病(colibacillosis),是由溶血性大肠杆菌所产生的毒素所造成的,此毒素影响神经和循环系统。
一、 临床症状:
(一)1——2只猪突然死亡(这是通常可以注意到的第一个症状,但容易忽略)。
(二)剩余的猪(在几个小时内症状发生快速):
① 懒散
② 食欲轻微降低。
③ 虚弱、摇晃、步伐不协调。
④ 显现瞎眼——走动绕圈子。
⑤ 肌肉颤抖。
⑥ 下痢、有时便秘。
⑦ 眼睑、耳朵和脸部肿胀。眼睑发灰。
⑧ 触诊皮肤,异常敏感,常发出嘶哑的尖叫。
⑨ 有时发烧,40—40.6℃。
⑩ 呼吸快速。
⑪ 痉挛、衰弱、死亡。此时复原的机会很少。
二、 诊断:
临床症状出现之前1—3天有“应激”情形;根据临床征状。剖检本病:最显著病变是水肿。可见眼睑、颜面、下颌部、头顶部皮下呈灰白色凉粉样水肿;胃大弯、贲门部水肿、胃的粘膜层和肌肉层之间呈胶冻样水肿;结肠肠系膜及其淋巴结水肿。
三、 防治方法
(一) 预防:预防应激,特别是预防综合的应激反应发生。
① 乳猪7日龄开始诱食,必要时人工用手喂饲或擦抹糊状物,每天喂3—4次。使其训练采食而达到习惯适应乳猪料和猪立生活能力。
② 设法消除或减少断奶转群的各种应激因素:如减少吃奶次数;断奶时把母猪移开,使乳猪在原圈舍内适应几天,然后再原圈一齐转入网上。网上喂料要少量多次,逐步把乳猪料换成仔猪料。
③ 注意防止个别大猪吃料太多。
(二) 治疗:
本病没有可靠的治疗方法。早期治疗可以使用硫酸镁15—25克内服,以排除肠内毒素,结合注射链霉素,或口服土霉素(千克体重每日25—50毫克)。根据病情对症治疗,可用安钠咖、利尿素、葡萄糖等药物强心、利尿、解毒,有一定疗效。
早期断奶仔猪腹泻的防治要点
最近,养猪界的业内人士反映,现在养猪越来越不好养,尤其是早期断奶仔猪的腹泻问题。据我们调查,断奶仔猪的腹泻拉稀问题相当普遍,腹泻率一般在20-30%左右,死亡率在2-4%左右,但在有些猪场,断奶后仔猪的腹泻率极高,甚至可达到70-80%,死亡率达到15-20%,为养猪生产者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断奶仔猪的腹泻一般发生在断奶后的3-10天,第七天达到高潮,一般形成粥样或水样腹泻,内夹杂不消化的食物,如不及时发现和治疗,很快就会因脱水而死亡。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仔猪断奶后,母源抗体急剧下降,造成抵抗力下降。二、仔猪消化生理机能不健全,不适应植物蛋白高的饲料引起胃肠机能紊乱,加之胃肠道pH偏高,消化酶活性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诱发腹泻。三、断奶应激,尤其是环境应激,当舍内昼夜温差超过10度时,腹泻率就会升高25-30%,湿度高的环境也会使腹泻数明显增加。四、不适当的饲喂方式:过度限饲及过度饲喂,形成饥饿性和过食性腹泻。五 、免疫反应,尤其是在喂玉米—豆粕型日粮时,且含有较多的抗营养因子时的生豆饼生豆粕时,造成小肠上皮细胞的迟发型变态反应,引起水泻。六、 胃肠道菌群失调。为此,为了减少本病造成的损失,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仔猪在哺乳阶段充分做好补料工作:仔猪在7日龄时开始补颗粒饲料,颗粒料中一定要加入诱食剂,如:香味素、奶精等,奶味越浓诱食效果越好,仔猪断奶前采食量就大,胃肠机能就会充分地得到锻炼和适应,同时服用“冠菌道”断奶后腹泻率和死亡率大大降低,这是早期断奶成败的关键所在。
二、断奶前4-5天做好母猪的减料工作,同时在断奶的前3天在仔猪料中加入一些中药发酵微生态产品,以减少换料应激反映;断奶后不要立即将仔猪转入培育舍,如条件许可,在原圈饲养2-3日后再转入培育舍。
三、 做好仔猪培育舍的熏蒸消毒工作,这是杜绝传染病发生的关键所在,同时又是减少断奶后腹泻发生的必要条件。
四、在断奶仔猪料中加入“猪源康”,同时注意仔猪的减料限饲养工作,在断奶当天开始减料,第一天减到日采食量的40-50%。以后每天渐渐增加,到第7日达到常量,等到腹泻结束后方可让其自由采食。
五、除上所述外,断奶早期的仔猪料中还应加入“冠菌道”,或者直接喂服同时加入1%的柠檬酸,也可再加入一些“猪源康”。同时降低日粮中的蛋白,使日粮蛋白控制在19--20%左右。
六、在调制日粮时尽可能使用熟化有豆粕或膨化大豆。
有关断奶后下痢的治疗,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保健每头每天“冠菌道”2克,治疗每头每天5克,连用三天,下痢现象第一天就会痊愈。
副猪嗜血杆菌
猪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的病原为副猪嗜血杆菌,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呈多形性,从球杆状到长丝状。此菌主要侵害断奶后的猪,呈散发性。
病猪体温升高,厌食,精神沉郁,心跳加快,皮肤有紫斑。病猪经常起卧,长声尖叫,表示有疼痛。跛行,一个或几个关节肿胀、发热和疼痛,多见于腕关节和跗关节。许多病例出现脑膜炎症状。
剖检病变主要纤维性或浆液纤维素性脑膜炎、胸膜炎、心包炎、腹膜炎和关节炎,常以不同组合出现,较少单独存在。尽可能在发病早期进行治疗,可用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等药物。
公司网址:http://www.hrbzhongke.com/
qq咨询:2476909332
联系电话:1868674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