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牛病毒性腹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7-15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470

 

牛病毒性腹泻或称牛粘膜病,是牛的一种重要的传染病。以发热、白细胞减少、口腔及消化道粘膜糜烂、坏死和腹泻为特征,但大多数牛是隐性感染。本病呈世界分布,1980年以来,我国从美国、丹麦、西德、新西兰等十多个国家引进种牛,分离鉴定出了病毒。我国已在很多省内流行该病。病原及流行病学特点病原为黄病毒种瘟病毒属的成员.为一种单股RNA有囊膜的病毒,大小为35~55nm,呈圆形,对乙醚、氯仿、胰酶等敏感;pH3以下易被破坏。56℃很快被灭活,耐低温。本病毒与猪瘟病毒、边界病毒为同属病原,与猪瘟病毒有抗原关系,在自然条件下存在毒力显著不同的毒株。本病毒可感染不同品种、性别、年龄的牛,但以6~8月龄的小牛症状最重,也可感染山羊、绵羊、猪、鹿及小袋鼠。家兔可作为实验动物。急性期病牛的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均含有大量病毒。慢性病中往往发生持续感染。在血液和眼鼻分泌物中可长期分离病毒。康复牛可带毒6个月之久。健康牛、羊、猪等均可隐性感染而带毒,它们都是危险的传染源。本病经消化道、呼吸道均可感染,怀孕母牛感染后可经胎盘传给胎儿,以致引起流产和死胎。流行特点新疫区急性病例多,放牧牛或舍饲牛均可感染该病毒而发病,发病率约为5%,致死率可达90%~100%,发病牛以4~18个月龄者居多,老疫区急性病例少,死亡率也低,而隐性感染率高达50%以上。本病常在冬末和春季发生。临床症状潜伏期7~14天,临床上分急性和慢性两型。急性型  常见于幼犊,死亡率很高,发病初期表现上呼吸道症状,体温升高(40~42℃),双相热。流鼻汁、咳嗽、呼吸急促、流泪、流涎、精神萎顿等,白细胞减少。以后口腔粘膜发生糜烂或溃疡(照片2-4-03、照片2-4-04、照片2-4-05)。多有腹泻症状,稀粪呈水样初期淡黄色,后期常伴有肠粘膜和血液,粪恶臭。病犊食欲减少,消瘦,精神倦怠。有的不出现腹泻而突然死亡。乳牛泌乳减少或停止,孕牛可发生流产。或产下先天性缺陷的犊牛,如小脑发育不全,共济失调。有的发生趾间皮肤溃烂、蹄冠炎、蹄叶炎和角膜水肿。重症病牛5~7天内因急性脱水和衰竭死亡。病理剖检变化表现口腔、食道、胃肠粘膜出血、水肿和糜烂。其中以食道中成纵行的小糜烂最有特征(照片2-4-06、照片2-4-07)。肺部多有大片的出血病灶,肾脏包膜下,肾皮质多有出血斑变化。慢性型  多由急性型转来,很少有明显的炎症症状。口腔粘膜很少发生坏死和溃疡,但齿龈通常发红。间歇性腹泻,流鼻汁,鼻镜干燥,后变成鼻镜糜烂,可连成一片。眼睛流泪或流粘糊透明分泌物,有的角膜混浊,有的表现青光眼,有的发生慢性蹄叶炎和严重的趾间坏死,病牛跛行。有的还表现局限性脱毛和表皮角化,病牛发育不良,衰竭死亡。诊断根据临床症状进行诊断,必要时作病毒分离鉴定及血清学检查。应注意与牛口蹄疫、恶性卡他热鉴别。病毒分离应于病牛急性发热期间采取血液、尿、鼻液或眼分泌物;剖检时采取脾脏、骨髓、肠系膜淋巴结等病料,作人工感染易感牛犊或乳兔来分离病毒。血清学试验方法为血清中和试验,免疫荧光试验等。防治措施治疗 止泻,防止细菌继发感染,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可用下列处方治疗:含糖盐水1000~2000ml,海达注射液8~18ml,VC2~4g,5%碳酸氢氢钠200~400ml,混合静脉注射,每天一次,连用3~4天,还可应用病毒唑、大青叶等抗病毒药肌肉注射。预防 加强免疫,可用粘膜病弱毒疫苗或猪瘟弱毒疫苗进行免疫。对发病牛进行隔离或急宰,严格消毒,限制牛群活动,防止扩大传染。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