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友(右)和同学们一道查看生猪喂养记录。
7月7日,是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生郭志友,在铜梁县旺农饲料公司万头生猪绿色生态养殖基地蹲点调研的第四天。虽然干农活感觉辛苦,可郭志友却乐此不疲。用郭志友自己的话说就是:"在实践中涌现出了发明的灵感。""我主攻的专业是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可真正住在养猪场学习实践还是第一次。"郭志友苦笑着告诉记者,把饲料调配出几十种营养成分都难不倒他,可在养猪场每天"赶猪"的工作却让他犯了难。"养猪场的猪儿每天都要出售,我的工作就是把它们赶到车上。"郭志友说,赶猪上车说起来容易,其实这不仅是体力活儿,更是脑力活儿。为了帮郭博士"完成任务",养猪场的工作人员都来帮忙,可要把上百头平均300斤的猪赶起来也不是轻松的事。"以前的老办法是用铁钩子去挂猪的下巴,一个个的称重,然后直接推进车里运输,但这样的办法是不可取的。"郭志友介绍,用钩子去钩猪虽然方便,但是猪也会产生应激反应,导致猪肉品质下降。"应激反应有那么大的作用吗?"记者半信半疑。"可别小看这样的反应,在国外这可是一项重要的指标。"郭志友说,为了改善肉质,国内现代化的饲养场都是采取驱赶的方式把猪赶上车。可是,猪哪会那么听话,除了像今天这样一堆人驱赶外,郭志友还试过用猪草引导的办法,但并不是每头猪都会"买账"。"那有什么好办法吗?"在记者看来,一个农学博士解决这样的问题应该是"小菜一碟"。"我提出的方案是养殖场可以建一个锥形的巷道来解决问题。"郭志友拿出设计图称:出栏的猪走进锥形的巷道,刚开始较宽,越到后面越窄。"这样走在前面的猪就不能掉头,只有一个选择,那就只有上车了。"郭志友笑着说,其他的饲养场还没有这样的设计,自己也是通过这几天赶猪的经验才"灵感"迸发。尽管新"发明"还需要经过验证,但从郭志友一丝不苟的表情中记者看到他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