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生猪大国,猪肉产量约占全世界的一半,近年来工厂化、规模化养猪更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与规模不匹配的是很多猪场的经济效益较差,有的猪场多年来一直都是苦苦支撑,难见效益。其中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母猪——这部生产机器没有能最大化地提供产品(仔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同时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原因,因为相比疾病发生时明显可见的死亡,“机器”产量方面的变化是容易被忽视的,尤其是平均每个“机器”的产量。笔者将个人对母猪生产性能方面的一些理解和掌握的材料略作整理,供业界同仁参考。评估母猪群繁殖性能的终极指标——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头数(PSY),在母猪投入成本几乎一致的情况下,追求最大化的PSY无疑能进行最佳的成本控制,这一指标的最大化要求做到两点,一是母猪每胎要产的多,二是母猪每年产的窝数要多。一般情况下一旦品种确定后,正常的产仔数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同样断奶前仔猪的死亡率控制能挖掘的空间也非常有限,但是母猪每年的分娩窝数却有很大的提升潜力,这是因为非繁殖天数差别很大,水平高的场里一头母猪一年的非生产天数为四五十天,而水平差的场则可以超过一百天。这使得各个猪场间每头母猪每年的分娩窝数相差巨大,最终导致终级指标——PSY相差很大,当然猪场的经济效益也就相差很大了。以1000头基础母猪为例,妊娠期为115天,哺乳期为21天,则每头母猪每年的分娩窝数为:365/(115+21+每胎非繁殖天数),当每胎的非繁殖天数为46.5天时,母猪年产2.0窝,当每胎的非繁殖天数为22.3天时,母猪年产2.3窝。如每窝断奶10头,就有3000头仔猪的差距,若每头仔猪价值350元,就是105万元,这是在成本几乎一致的情况下多出的105万元,如将这多出的3000头仔猪养大出售,则还有更大的价值空间。并且目前很多猪场连产2.0胎都达不到,而水平高的场则要超过2.3窝,这就是很多猪场效益不佳的原因所在。那么如何来减少母猪的非繁殖天数,提高母猪的年产窝数呢?研究证明造成非繁殖天数最多的是断奶到第一次配种这一阶段,差不多要占50%以上的比例,当然还有流产,死淘,返情等会导致非繁殖天数增加,但相比前者所占的比重要小得多,并且一定范围内的流产、死亡及返情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让母猪及时发情无疑相当于是及时启动机器尽快投入生产,减少非繁殖天数,达到提高PSY的目的,那怕是一天半天的改善也能产生显著的变化,因为这样的措施会对整个群体都产生效果。据猪e网了解到实际生产中,导致母猪发情异常使非繁殖天数增加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初产母猪在断奶后发情异常,二是夏季高温引起断奶母猪发情率异常,三是部份母猪断奶后超过7天甚至更长时间不发情而又没有及时淘汰。针对这三种情况都可以采用激素进行调控,因为母猪的发情、怀孕、分娩等繁殖行为都是在激素的作用下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