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养殖技术 » » 正文

提高平养父母代肉种鸡受精率的方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5-02  来源:《中国禽业导刊》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409


众所周知平养父母代肉种鸡是利用公母鸡自然交配,生产受精蛋,所以受精率的提高尤其重要。我在客户服务过程中,发现父母代肉种鸡的种蛋受精率在70%~90%之间,低受精率给养殖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和高额生产成本,在此提出个人的经验探讨,以期能够有所帮助。

一 公鸡生长发育特点

按照公鸡生长发育的需要进行饲养管理。公鸡生殖系统发育进展见表1。

二 公鸡饲养管理要点

1 0~6周龄前的管理要点

公鸡要有好的早期增重(特别在4周龄、5周龄和6周龄时)以确保良好的体型发育,4周龄、5周龄和6周龄的标准体重应作为最低的目标,但早期增重不易过大,公鸡体重超标过多将严重影响今后的种蛋受精率。此阶段生长发育将为公鸡的发育奠定好的骨架和体型,尤其是公鸡的胫骨与交配成功呈正相关。同周龄胫骨长的公鸡受精率高(详见表2)。因此在采食饲料量达到58~60克/天时,通过控制光照时间限制公鸡采食量,且至少在前4周使用全价颗粒育雏料,饲料应该最好有19%蛋白和1.1%赖氨酸。体重必须达到标准体重,但要防止体重过大。

特别提请注意的是,尽管要求公鸡早期的体重必须达标,但是公鸡的体重超过标准太多同样会导致种蛋孵化率降低,昕以应控制好体型,防止体型过大,体重达标即可。不同公鸡体重情况下种蛋孵化率的对比见表3。

一般公鸡在5~6日龄断喙,断喙只烫不切,断喙后喙应该是÷个平面,建议请经验丰富者来断喙,断喙工作对于公鸡非常重要,否则影响公鸡交配时固定母鸡,导致交配失败。正确的断喙是上喙1/2,下喙1/2,断完后是一个圆面,有利于公鸡采食和固定母鸡。

2 5~12周龄的体重控制

5~12周龄是公鸡肌肉、肌腱组织和韧带发育的关键时期,应保证标准体重涨幅。8周龄时,85%的骨架发育基本结束,此时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骨架,会趋于矮小肥胖,易沉积脂肪,产蛋后期体型会更差,直接影响交配的成功率。从1 O周龄起公鸡的生殖器官开始发育,12周龄前生殖器官受到的损害都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在此阶段一般要求公鸡充分的发育。

3 13~20周龄体重控制

此阶段公鸡的生殖系统开始发育,睾丸开始发育并产生精子,睾丸重量达到0.5~2克。15~20周龄期间的增重对公鸡睾丸发育和第一次光照刺激的更应有重要的影响。从第1 6周起公鸡睾丸发育速度开始加快,过度控料会对其发育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如果15周龄末公鸡体重偏高,必须重新制定以后的体重标准,新标准在原标准之上与其平行。值得注意的是,16~20周龄发生热应激和过度限饲,将严重影响公鸡的精子数量。

4 21周龄至加光后2~3周的管理

加光后2~3周是公鸡睾丸发育的最重要阶段,睾丸可以发育到约25克。如果前期体重超标,此时试图将体重超标的公鸡带回标准体重,会造成睾丸功能的完全停止,因此要求公鸡体重高来高走。加光后2~3周的时段内,要确保公鸡的充分发育,保证每周合适的体重涨幅。在18~23周龄过度限饲会对精子生产造成永久伤害,从而影响受精率。

5 公母混群

一般建议公母分开饲养,在21~23周龄公母混群。公母混群应该注以下事项:

(1)公母分开饲养

真正公母分开喂料,一般利用公鸡的腿长和鸡冠大且头额较宽来同母鸡分开饲喂,所以在公母混群时应逐渐让公鸡适应公鸡料线。母鸡料槽的防鸡栅应该最好为6根铁丝或者安装PVc管,母鸡的放栖栅高度65mm,宽度45mm,公鸡料盘的高度45cm;或者公鸡在混群时穿鼻棍。混群后一周内现场查看分饲效果,并在早上喂料时主动抓鸡赶鸡,直到27周龄时严格公母分饲。最好自始至终公母使用同一喂料器。

(2)公母混群的比例

无备用公鸡栏时,6周龄公母比为14%~15%;12周龄公母比为12.5%~14%;20~22周龄时如果性成熟正常,公母比大概为10.5%;25周龄调整公母比例到8.0%~8.5%,相当于1:11 5~12.5。

有备用公鸡栏时,20~22周龄时如果性成熟正常,公母比大概为7.0%的公鸡;25周龄公母比例为5.0%~7.O%,相当于1:14.0~20.O。以后逐渐增加公鸡,到产蛋高峰时公母比例调整为8.0%~8.5%,相当于1:11.5~12.5.

(3)公母混群的时间

务必错开1 6~20周龄生殖系统发育最关键时期,否则对公鸡的生殖系统发育伤害较大。一阶段饲养:不早于6周龄、体重不小于1.O~1.2kg;或公母分饲到13~15周龄或者20~22周龄期间混群。二阶段饲养:转群前一周混群,在13~15周龄或20~22周龄转群。如果母鸡的发育较差较慢,建议公母混群时间往后推,防止公母鸡的性成熟不同步,出现母鸡不下地面,造成受精率低。

(4)公母混群的要求

晚上熄灯前混群,减少对母鸡的应激和公鸡的打斗,均匀放置舍内,淘汰多余公鸡,公母鸡同时加光(母鸡需要达到加光的四项指标要求)。公鸡性成熟过早或体重超过母鸡太多也会造成母鸡拒绝交配。建议将体重大的公鸡与体重大的母鸡相配,体重小的公鸡与体重小的母鸡相配,保证公鸡和母鸡的性成熟同步以及公母鸡体重之间合适的差异。这对母鸡接受公鸡交配和交配的有效性都有帮助。在20~40周龄之间,公母鸡体重的差异应该为700~800克,40周龄以后为800~1 100克(公鸡比母鸡重22%~26%)。

(5)公鸡选种

公母混群时应对公鸡选种,选种的标准是第二性征明显:脸和冠的颜色、肉垂和冠的生长;外形特征:喙好、腿强壮且直、羽毛光亮、体型直立、胸肌发育良好、体重达标。尤其注意体重不达标的大鸡和小鸡不能混群,建议将体重较大的公鸡转至老龄鸡群使用。

产蛋期也应该每周至少1~2次公鸡选种,将不能做种用的有腿病或病弱残鸡及时淘汰,将鸡冠白而小的公鸡、肛门干而不红润的公鸡及时挑至后备公鸡栏补料,同时将发育较好的公鸡对换至大群,防止滥竽充数,破坏整个群体的和谐氛围和平衡。

6 产蛋期种公鸡的料量

公鸡在产蛋期没有高峰料,公鸡的体重和交配能力是确定料量的基础。产蛋期没有特殊情况,公鸡料量不允许减少。生产后期(45周龄以后),公鸡料量每3~4周增加0.5~1克,保证公鸡体重涨幅10~20克/周。25~30周龄要密切监察公鸡的体况。25~30周龄,公鸡饲料量要有适度的涨幅,不能因为25周公鸡体重超标就减少公鸡的基础料量(25~30周龄,公鸡的基础料量不能太低,30周龄料量达到128~130克/只)。

产蛋期,如果公鸡体况不好(料量低),公鸡会掉毛,体重反而会大,受精率就低。30周龄料量为128~130克/只、35周龄料量为133~135克、65周龄料量为135~140克。注意公鸡不会因为过重而停止交配,而是由于停止交配而过重。如果发现公鸡体重增长较快,有可能是因为公鸡的饲料量不够。因为如果公鸡饲料摄入不足,那么交配能力就会降低,体重反而会增加。这种情况下,技术员会误认为料量过大,就会安排减料,这样就会影响受精率,使受精率降低。

三 产蛋后期受精率低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一般公鸡在40周龄后受精率低,40周龄后公鸡的睾丸开始萎缩,性功能逐渐退化,体重增加。应采取如下措施:

1 公鸡体况估测

一定要加强公鸡体况发育情况的监测,体重不是检查公鸡生产潜力的唯一指标。公鸡身体形状(与体型相关的胸肉形状)更加重要。

对发育较差的公鸡补料,等公鸡发育好后再混入大群,确保每只公鸡均能正常交配。在30周龄,保证公鸡胸肉形状介于2和3之间,在60周龄,则应该介于3~4之间。

2 加强饲养管理

加强产蛋期喂料的管理,防止公母鸡偷吃对方饲料,从上述分饲的要求去查漏补缺。杜绝出现能量转换不合理,防止公鸡交配能力低下,母鸡停产抱窝等现象发生。

3 内部公鸡交换

将同一群中不同鸡舍或同一栋鸡舍中不同栏的公鸡互换25%~30%,不用引入新的公鸡,同样也能对交配活动起束4激作用。内部公鸡交换和增加新公鸡一样,越早进行效果越好(45周龄以前)。在40周龄和48周龄两次进行内部公鸡交换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4 增加新公鸡

加入新公鸡的工作在受精率下降之前进行最有效,最好在40周龄左右的时候进行,55周龄以后增加公鸡的做法并不经济。通常在鸡群的产蛋期间,增加1次新公鸡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间隔8~10周再次增加新公鸡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从生物安全方面考虑,要尽量做到新公鸡来源于单一的健康鸡群,在引入公鸡前5~7天,要对新公鸡鸡群进行血清学检测。检查项目包括支原体、禽流感和沙门氏菌等;同时还要检查是否有体外寄生虫和一些表现出明显病症的疾病,如鸡霍乱等。如果出现阳性或不能保证新公鸡的健康,就要暂缓加入新公鸡。

随着当今社会用工成本越来越高,肉种鸡平养将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平养公鸡的饲养管理和最终的受精率提高显得尤为重要。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