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猪高热病的历史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3-04  来源:中国兽药114网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215

我国从建国起到上世纪80年代主要为猪瘟、猪肺疫、猪丹毒,平均死亡率由50年代的2.47%下降到80年代0.54%,以80年代生猪总饲养量计算,猪的此3种病死亡每下降0.1个百分点,即可少死生猪5000多万头。

1977年后,全国十五个省又大量暴发“红皮病”,又称“猪无名高热病”, 到80年代中期发病达到高峰[1]。90年代以后,高热病除增加了附红细胞体以外仍以此3种猪病、弓形虫感染为主。2000年以后,随着免疫抑制性病原猪蓝耳病病毒(PRRSV)和猪圆环病毒(PCV)的广泛传播,猪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发生很大的变化,猪瘟免疫失败,“呼吸道病复合体”(PRDC)成为主要危害,并构成了一种背景疾病,还导致了2006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变异株的出现。2006年猪高热病疫情六、七月份首先在赣北、皖南发生,较短时间扩散到湘、苏、豫、浙、沪,主要在散养育肥群造成大量死亡。

十月份以后在北方和南方规模化猪场发生群发疫情波及到所有日龄的猪群,急性蓝耳病特征明显[2]。2007-2008年疫情减缓,有许多规模化场虽然能检出高致病性蓝耳病变异株,临床表现并不普遍。多病原混合感染是造成大群死亡的原因。大面积流行显示猪场和管理部门病原意识薄弱,诊断水平和重大疫病应变能力不够。重大疫病病原的发病条件、流行病学特征等基础研究缺乏。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