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猪绦虫病的病因及防治措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2-21  来源:新牧网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232

猪带绦虫病和猪囊尾蚴病是由链状带绦虫(Taenia solium linnaeus,1758)寄生人体引起。链状带绦虫又称猪带绦虫、猪肉绦虫或有钩绦虫,是我国主要的人体寄生绦虫。古代医籍中称之为寸白虫或白虫。人是猪带绦虫的终宿主,但也可成为中间宿,分别可引起猪带绦虫病和猪囊尾病。

【病原形态】成虫 乳白色,扁长如带,薄而透明,长约2~4m,前端较细,向后渐扁阔。头节近似球形,直径0.6~1mm, 除有4个吸盘外,顶端还具顶突,其上有两圈小钩共22~36个。颈部纤细,直径仅约头节之半。链体上的节片数约700~1000片,近颈部的幼节,节片短而宽,中部的成节近方形,末端的孕节则为长方形。每一节片的侧面有一生殖孔,略突出,不规则地分布于链体两侧。每一成节具雌雄生殖器官各一套。睾丸约150~200个。卵巢在节片后1/3的中央,分为三叶,除左右两大叶外,另有一中央小叶。卵黄腺位于卵巢之后。孕节中充满虫卵的子宫向两侧分支,每侧约7~13支,每一支又继续分支,呈现不规则的树枝状。每一孕节中约含4万个虫卵。

【流行病学】该病流行因素主要由于猪饲养方法不当、猪感染囊尾蚴和人食肉的习惯和方法不当。有的地方不用猪圈,或是厕所直接建造于猪圈之上(连茅圈),猪可吞食粪便,造成了猪受染的机会。各地猪的囊尾蚴感染率高低不一。在猪带绦虫病严重的流行区,当地居民有爱吃生的或未煮熟的猪肉的习惯,对本病的传播起着决定的作用。如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节庆日菜肴:白族的“生皮”、傣族的“剁生”、哈尼族的“噢嚅”,均系用生猪肉制作。还有熏食或腌肉不再经火蒸煮。另外,如西南地区的“生片火锅”,云南的“过桥米线”,福建的“沙茶面”等,都是将生肉片在热汤中稍烫后,蘸佐料或拌米粉或面条食用。有时因食含囊尾蚴猪肉包子或饺子,如蒸煮时间过短,未将囊尾蚴杀死。有的生熟砧板不分,均易造成交叉污染,而致人感染。

【病理变化】肠绦虫病(猪带绦虫病)的临床症状一般轻微。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粪便中发现节片是患者求医最常见的原因。少数患者有上腹或全腹隐痛,消化不良,腹泻,体重减轻等症状。偶有因头节固着肠壁而致局部损伤者,少数穿破肠壁或引起肠梗阻。国内曾报告大腿皮下和甲状腺组织内成虫异位寄生的病例。

【诊断】猪带绦虫病是由于患者吃了生的或未煮熟的“米猪肉”所致,故询问吃肉方式以及节片排出史有一定意义。由于该虫节片蠕动能力较弱,检获孕节和虫卵的机会较少,对可疑的患者应连续数天粪便检查,必要时还可用槟榔南瓜子试验性驱虫。收集患者的全部粪便,用水淘洗出头节和孕节,镜下检查可以确定虫种和明确疗效。用肛门拭子法可提高虫卵检出率。

【治疗】猪带绦虫病有并发囊尾蚴病(囊虫病)的危险,故患者需注意隔离并及早彻底治疗。此外注意个人卫生,便后饭前洗手,以防止自体感染。驱虫治疗方法与牛带绦虫病基本相同,且效果较好。吡喹酮5mg/kg 体重,治疗猪带绦虫病即可获95%以上有效率。近年研究发现,吡喹酮治疗猪带绦虫病时,有激发患者并发猪囊尾蚴病出现症状的现象,如癫痫发作、剧烈头痛等。在流行区大规模治疗时,可能有少数猪带绦虫患者并发有脑囊尾蚴病,使用吡喹酮驱绦虫同时可引起脑内囊尾蚴蜕变死亡破裂,刺激脑组织水肿与炎性反应,导致危险的脑水肿甚至脑疝形成。故在以吡喹酮治疗个别确无囊尾蚴病并发的猪带绦虫患者时可采用5~10mg/kg 体重疗法,但在神经系统猪囊尾蚴病高度流行区,特别在现场大规模治疗时,以采用2.5mg/kg 体重小剂量疗法为宜,既可保持驱绦虫的高效,又可避免发生严重副作用。驱治猪带绦虫病应防止恶心呕吐,以免妊娠节片反流入胃或十二指肠造成虫卵自体感染导致囊尾蚴病。驱虫前可先服小剂量氯丙12.5mg,服驱虫药后2小时应服泻药50%硫酸镁60ml。并发脑囊尾蚴病的猪带绦虫患者,驱虫治疗应住院,在严密观察下进行。一般在治疗囊尾蚴病的同时肠内绦虫亦可一并驱出,详细方法参见囊尾蚴病。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