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养殖技术 » » 正文

猪场提高瘦肉型种猪繁殖率综合技术措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2-20  来源:互联网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247

 

:以下文章给养猪户介绍,猪场提高瘦肉型种猪繁殖率综合技术措施。

充分发挥瘦肉型种猪的最大潜能,进一步提高瘦肉型种猪生产性能,是关乎养猪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为此,笔者总结了自己的生产实践经验,就环境、技术、管理等多方面进行了综合改进,提出了提高瘦肉型种猪繁殖率技术的新举措。

1。确立产房、仔培新模式,创造种猪理想的生产环境根据全场生产母猪数量和均衡生产原则,计算出每周母猪生产头数,确定产房、保育舍大小,以实现小范同全进全出,每舍以10~16张床为宜。排粪沟由舍外明沟改为舍内“管道式”暗沟,避免排粪沟成为冬季贼风“进口”,防止贼风侵袭猪体;利用“陡坡式”理念建设产房、保育舍,即加大产床、仔培床下地面坡度,以2米落差30~40厘米为宜,而且地面尽量做到光滑.以使床下不存尿、水,降低舍内湿度:产床与上猪过道间留20厘米间隙。以便于人工清粪.尽量减少水冲次数;保证床底离地面40厘米以上.可有效避免地面湿气上升直接危害仔猪。新理念设计的产房不仅实现了全进全出,避免了交叉感染的机率,而且有效降低了舍内高湿度造成的仔猪下痢,减少了仔猪拉稀的发病率。仔猪断奶成活率平均达92%以上。比对照组提高十五个百分点,每头母猪年可多提供商品猪4头以上

2。实现小群饲养与单栏定位的有机结合单栏定位是近几年国内养猪界较为流行的妊娠母猪饲养方法,据猪E网网友了解到其较原先的小群混饲具有节约饲养面积、单猪定料、容易控制膘情等优点。但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其具有“致命”的缺点,尤其是对管理和饲养条件要求高的瘦肉型种猪而言显得尤为突出。即肢蹄病发病率高、难产率高,致使母猪淘汰率高。于是我们取长补短,确立了“单定+群饲”的综合模式,即在配种后的怀孕前期两个月进行“单栏定位”,后两个月仍以“小群混饲”喂养至产前一周,每群2~4头。通过进行“双结合”,难产率由5%降低到1%,降低四个百分点:肢蹄发病率由4.8%降低到1.4%,降低i点四个百分点:母猪淘汰率由7.5%降低到1.5%,降低六个百分点,效果极其显著

3。成功实施早期断奶早期断奶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母猪的有效利用率,是提高瘦肉型种猪繁殖率的重要环节。具体操作如下:3.1产后必须保证每头仔猪在2小时内全部吃上初乳。3.2根据仔猪强弱大小、生产先后顺序固定乳头,使弱前强后,保证窝发育均匀。3.3保证7天内调教认料。将乳猪料拌成稀糊状,抹其嘴上,强化其嗅觉、感觉,一般情况下3~5天即可认料,7天即可自行采食。3.4用高档乳猪料,保证营养充足,减少应激。3.5做好保健。即在3、7、21天进行三针保健,适时补铁、补硒、补水,并定期消毒,搞好防疫.减少疾病。3.6控制好温度,绝对避免温度忽高忽低.使仔猪处于一个相对舒适的环境。第1~3天32℃,第4天30℃,第5~7天28℃,第2~4周25℃.第5~6周20℃。3.7原圈饲养减少应激。即断奶后将母猪赶离,一周后仔猪方可转圈。3.8母猪产后清官。首先注射2支缩宫素,促使恶露尽快排出,然后向子宫灌注青链霉素生理盐水,以进一步清除子宫恶露并防止继发感染.降低子宫炎发病率。以上八条综合措施既可保证仔猪断奶由35天提前到21天,又可使母猪返情率由原来的20%降到2%,而且使每头母猪由年提供断奶仔猪14头上升为18头,提高母猪生产力28.6%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