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的防治
入冬以来,全国各地的猪口蹄疫病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猪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所致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以发热、口腔黏膜及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泡和溃烂为特征;通过空气传播,传染性强,流行迅速,偶尔感染人。
病原
口蹄疫病毒目前有O、A、C、SAT1、SAT2、SAT3(即南非
1、2、3型)和Asia1(亚洲1型)7个血清型。各型之间几乎没有免疫保护力,感染了一型口蹄疫的动物仍可感染另一型口蹄疫
病毒而发病。
猪口蹄疫症状比较明显,不难诊断,但要和某些症状相似的水泡病和口炎等进行鉴别。
该病的诊断主要从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诊断几个方面进行。
流行特点
该病仅猪类动物易感,病猪和带毒猪是重要的传染源,它们的粪尿、鼻液、口腔分泌物、水疱皮、水疱液内均含有大量病毒。易感猪与病猪的直接接触或经被污染的饲料、饮水、运输工具等间接接触均能引起发病。本病常年发生,在高密度饲养区传播较快,发病率高达70%~80%,而死亡率低。
临床症状
潜伏期1~2天,病猪以蹄部水疱为主要特征,病初体温升高至40℃~41℃,精神不振,食欲减少或废绝。舌、唇、齿龈、咽及鼻镜等处发生水疱,水疱液初呈淡黄色、透明,以后变为粉红色,疱内白细胞增多则混浊。疱破裂后形成溃疡,流涎,蹄冠、蹄叉、蹄踵等部出现局部发红、微热、敏感等症状,不久逐渐形成米粒大、蚕豆大的水疱,水疱破裂后表面出血,形成糜烂。若无继发感染,一般一周左右可结痂自愈,若有继发感染,则形成溃疡,可发生化脓性和腐烂性炎症,严重者蹄壳脱落。患肢不能着地,常卧地不起。病猪鼻镜、乳房也常有烂斑,尤其是哺乳母猪乳头上的皮肤病变较为常见。口腔有水疱时,食欲减退,咀嚼吞咽困难。若护理得当,一般呈良性经过,大猪很少死亡,仔猪日龄越小病情越重,通常呈胃肠炎、肺炎和心肌炎而突然死亡。
病理变化
具有诊断意义的病变是心脏,心包膜有弥散性及点状出血,心肌松软,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的条纹,似老虎皮上的斑纹,又叫“虎斑心”。
防控措施
口蹄疫传播迅速、难于防治、补救措施少,为了避免由此引起的重大经济损失,我们建议各种规模化猪场在实际生产中坚持做到以下几点防控措施:
首先,要加强饲养管理,提高抗病能力,坚持“自繁自养”,不从疫区购猪,生产区和生活区隔离管理,无关人员不准随便进入生产区。
其次,口蹄疫疫苗注射能对疫病有效地控制,但是疫苗需要经常注射才能达到效果,而且注射时间还须注意关键点的控制,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疫苗的效用。每年春秋季节进行两次高密度、高质量免疫,提高猪体对该病的免疫力。
第三,严格消毒制度,环境、用具等用百消安1∶100喷雾消毒,母猪用百安1∶600清洗消毒; 同时特别注意个人防护,非工作人员禁止与病畜接触,注意消毒,发现身体不适尽快到医院检查。
药物治疗:
拌料方案: 黄连解毒散+多瑞欣/君舒宁,每月连用7天,以防病毒 侵害。
饮水方案:冰舒 2000克+板青颗粒1000克+君舒宁500克+生命源维他命200g,加2000斤水中,供猪自由饮用。
哺乳期、保育期建议以拌料饮水为主,不建议肌注治疗,避免因应激引发心肌炎造成死亡。
治疗时,建议全群与饮水方案同时使用,并且是出现症状的猪只进行肌肉注射,对于没有出现症状的猪只建议拌料与饮水方案进行治疗。
出现口鼻、蹄部出现水泡、溃烂的患猪可使用溃烂灵直接涂抹或喷洒,可促进伤口的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