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养殖技术 » » 正文

做好蛋鸡养殖,一定要做好发展路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12-10  来源:王宗阳的博客  作者:一天  浏览次数:297

小规模养殖占多数
我国蛋鸡生产规模居世界第一,但目前我国的鸡蛋80%以上是由1万只以下规模的鸡场生产。近年来,全市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热情高涨,全市蛋鸡规模养殖场(户)达到3.5万家,但是也仍然存在大量的散养以及小规模养殖户。这些小鸡场设施简陋、环境可控性差、生产水平较低,鸡种的优良遗传资源难以正常发挥,疫病防控难度加大,蛋品安全质量风险很高。
在这种形势下,农业部从战略高度提出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并以“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监管常态化”为突破口,推进畜牧业转型。近日在石家庄市召开的专题研讨会的主题是“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支撑技术研究和示范”,是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十二五”重点任务,同时也是农业部为促进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示范创建进行的技术体系讨论。
提升标准化规模养殖
蛋鸡生产标准化建设涉及“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问题、食品安全、生物安全等多项内容,河北农业大学教授黄仁录分析说:“建设标准化鸡场要符合区域整体生物安全要求原则,饲料厂、蛋鸡场、蛋品销售市场、鸡粪加工厂运输要符合距离最优原则。同时,产业内部各个环节如种鸡、孵化、育雏、育成、产蛋鸡数量、蛋品加工等要协调一致。”河北省畜牧水产局副局长刘肇清这样告诉笔者:“蛋鸡产业发展的着力点在于提升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改变小规模大群体落后的饲养方式。按照适度规模、合理布局的要求,强力推进标准化养殖,引导广大养殖场(户)转变养殖观念,对中小养殖场(户)按照标准化养殖要求进行基础设施改造。同时,大力推广蛋鸡养殖先进适用技术,整体提升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
“职业化”养殖是必由之路
“小规模、大群体”分户养鸡,农民是主体,产业组织化程度低,提升养殖户的素质成为改善生产状况、提高生产水平和组织水平的重要措施。“大型集约化鸡场不一定适合中国国情,通过调整结构,压缩万只以下鸡场比例的同时,增加适度规模鸡场。扶持规模在1万只~2万只的鸡场是当前蛋鸡生产中经过实践检验的较理想数据。”河北农业大学教授黄仁录表示。同时,他还提出农民要从养鸡户向职业养殖者过渡,除了掌握必备的饲养知识外,还应注意控制养殖数量,做到单场规模不宜过大,关键是完善产业链条,提高组织化程度。鸡舍设计要因地制宜,设施设备功能配套,以中等投入获得中高产出。对蛋鸡主产区进行产业规划布局,确保生物安全,确保产品品质。
中国农业大学李保明教授则阐述了他关于蛋鸡养殖走向职业化发展的观点。李保明说:“万只左右的规模型蛋鸡场是最符合职业化养殖的养殖数量,如果我们可以实现由分散饲养到集中规模标准化饲养,那么完善的专业配备,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方案、指导手册等就可全部按照1万只左右鸡场的标准制定,管理上也更为科学方便。应当说,养殖职业化是未来蛋鸡发展的必由之路。”与会专家同时对石家庄市蛋鸡产业发展给出良好的意见和建议:“石家庄蛋鸡产业的发展要走出一条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在提升养殖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基础上,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加强蛋鸡良繁体系建设,注重技术集成和科技力量的应用,走出有自己特色且富民增收的发展之路。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